观众|《海上生民乐》:民乐要让人坐得下来听得进去

《海上生民乐》在上海音乐厅驻场演出期间 , 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罗小慈躲在各个角落 , 连着看了21场 。 她想听听不同席位的音效情况 , 更重要的是 , 她想亲眼看看不同观众的现场反应 。
有一次演出结束 , 一对上海夫妇边往外走边问 , 哪里可以买到演出唱片 , 罗小慈悄悄迎了上去 , 双方不知道彼此的身份和姓名 , 就这么聊了十几分钟 , “他们说 , 《海上生民乐》改变了他们对民乐的观感 , 我很开心 , 说明我们要传达的信息 , 观众都接收到了 。 ”
23场演出接待1.5万人次观众 , 上海民族乐团国风音乐现场《海上生民乐》在上海音乐厅的首轮驻演 , 日前正式收官 , 不少人二刷甚至三刷 , 意犹未尽 。
耳目一新的观演体验 , 刷新了不少观众对民乐的传统印象 , 也把上海音乐厅进一步带成了“网红打卡地” , 成为城中最热门的剧场之一 。
“连续的驻场演出 , 让海派民乐的美誉度、知晓度、影响力 , 有了一个质的提升 。 ”对《海上生民乐》如此受欢迎 , 罗小慈并不是特别意外 , 也更加坚定了她和民乐团近年来一直秉承的创演理念:民族音乐、国际表达、当代气质 。
观众|《海上生民乐》:民乐要让人坐得下来听得进去
文章图片

观众|《海上生民乐》:民乐要让人坐得下来听得进去
文章图片

演奏家化身为“林中君子”
走进音乐厅 , 古风扑面 。
舞台背景处是270度的巨型屏幕 , 台上坐落着三个“小岛” , 蜿蜒的线条俨然“流水” , 绕岛而行 , 演奏家们错落不一 , 散落在岛上……
接到任务的第一瞬间 , 舞美设计胡佐就想到了“流水” , 不仅因为水是中国文化里最重要的意象 , 也因为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民乐像流水一样 , 源源不绝 , 从未断层 。
落地后的舞美充分体现了“流水”的曲线之美 , 破除了传统舞台的方正 , 让它“流动”了起来 。 简约而又粗放的笔触 , 勾勒出别具一格的写意气质 。
演奏家们梳起发髻 , 穿上古朴飘逸的大袍 , 化身为了“林中君子” 。
现场演出的乐器动辄几千年历史 , 这也给了服装设计师董桂颖启发 , 以汉服作为设计元素 , 同时做现代审美的处理 。
为了展现历史的厚重感 , 她以棉麻做了基底 , 同时 , 加入最原始的植物染色 , 面料的粗粝感和手工染色碰撞 , 让服装呈现出了更多层次 。
服装的用色非常大胆 。 比如《山水》 , 背景处的画轴缓缓现出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 , 画前的演奏家们落英缤纷 , 穿上了红、黄、蓝、绿、粉 。 每个色还会叠色 , 像黄色就揉入了两大热门色 , 既有宋代的淡雅黄 , 也有敦煌色里的朱黄 。
有时候 , 演奏家会席地而坐在蒲团上 , 上半身显得尤其重要 , 董桂颖也在造型上做了辅助 。 古人都有发簪 , 而发簪最早和动物有关 , 她从中借鉴 , 并将它们的形状夸张化 。 她还以笔为创意 , 做了发簪的一种意象化处理 。 这些设计瞬间将演奏家们的上半身拉长 , 异常挺拔 , 而且非常轻便 , 毫无负担 。
古意盎然的装扮 , 让很多观众眼前一亮 , 然而又不是完全的、传统的复古 , 而是具有现代审美意识的造型 。
上海音乐厅是全国第一座音乐厅 , 因为金碧辉煌的巴洛克建筑风格 , 曾被誉为“上海的巴黎歌剧院” 。 在这样的音乐厅里看古风音乐会 , 你不会觉得违和 , 反而觉得火花四射 , 新奇和有趣 。
观众|《海上生民乐》:民乐要让人坐得下来听得进去
文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