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浓墨悠悠写师情——缅怀我的老师程劲枫( 三 )


对于老师的教诲我是铭记在心 。 1990年是我创作丰收之年 , 《东郭先生和狼》发表在《安徽新戏》第二期 , 话剧小品《青桐树下》《没有主题的变奏曲》、在第三届安徽戏剧小品大赛中同时进入二等奖 。 同年北京《新剧本》在1400多篇的全国征稿中 , 筛选了10篇最佳作品 , 将我应征的小品《误车》选中 , 并通知我在洪泽湖畔参加全国剧本讨论会 。 在会上 , 得到剧作家黄宗江、欧阳山尊、李钦、刘川、顾绍文(笔名:古白)等老师的指点 。 该剧发表在1990年《新剧本》第四期 , 并且刊发在征集10篇中的首篇 。 对此 , 程老师多次在创作会上提到了我的创作情况 , 说:“小解不仅小戏写得好 , 小品也很有机趣 , 读后让人觉得甜丝丝的 。 因此 , 有时我也常在想:小品到底该怎么去写?小品的特征是什么?还是不要去界定的好 , 艺术从来就是千姿百态的 , 小品也应该是这样 。 ”
程老师这席话虽然是对我创作上的认可 , 同时也是对我的鼓励和鞭策 , 勉励我多出精品 , 拿出让人振奋的力作 。 再后来又创作了戏剧和小品《傻子哥与水妹子》《心声》《考厂长》《县长拉车》《酒驾之过》 , 古代剧《江南大禹——张渤》等 , 均在地、省级以上获奖、刊发和演出;《傻子哥与水妹子》被省艺校作为课教本排练演出;1999年我被吸收为中国戏剧作家安徽分会会员;1995年我被调到县文化馆任办公室主任;2005年任副馆长兼广德县人民政府创办的《广德年鉴》一至二期副主编;2010年由广德县委宣传部、文联以“一方热土”为主题的电视剧《村官、陈富强》《信贷员的故事》《山里的那条路》被录制 , 在县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 。 《山里的那条路》2013年在参加全国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交流活动中 , 荣获三等奖 。 2012年担任县政协创办的《广德风物》主编 。 1998年我参加河北高等教育“文学”专修函授学习 , 拿到了由河北省教育厅签发的高等教育学业证书 。 连续4年被评为优秀党员 , 优秀工作者 。 多年的拼搏和老师耐心指点 , 使我撷取到了创作的甜果 。
成功|浓墨悠悠写师情——缅怀我的老师程劲枫
文章图片

当然 , 时光是宝贵的 , 它会让许多珍贵的东西在人类诞生 , 也会让许多东西在社会中消融 。 生活对我是公平的 , 有一份付出 , 便有一份回报 。 因此 , 我常在想 , 如果没有程老师的栽培、浇灌和精心指导 , 或许我将终身枯萎在山村 , 整天和山民们捆绑在一起 , 过着“日出而作 , 日落而息”的枯燥无味生活 。
当然 , 人的本身是容易厌倦的 , 固定的生活模式会扼杀浪漫和新鲜感 。 在我和程老师接触的生活圈里 , 觉得尊师不仅平易近人、淡泊名利 , 而且非常风趣 。 记得那是1983年 , 程劲枫老师、黄万震老师和在市政协文史主任退休的葛祥普及我 , 一行四人在芜湖张家山参加由地区组织召开的“戏剧理论研讨会” 。 由于那时我还是山民 , 他们怕我走失 , 上街处处都看护我 。 一天 , 我们进渚山公园 , 忽然之间他们不知我的去向 , 急得四处张望、寻找 。 谁知我从厕所钻了出来 , 程老师一高兴给我们出了个上联:“小解去小解 , 不知小解去 , 到处找小解” 。 说完笑了笑 , 要我们对出下联 。 程老师出的上联根据其含义 , 在楹联类属“谐趣联” , 较有幽默滑稽感 。 我虽然没敢冒然去对 , 但20多年过去了 , 至今还记忆犹新 。
在芜湖的日子里 , 每晚都安排有电影或是戏 , 没事时就坐下来闲聊 。 其间程老师给我们讲了个有趣的故事:说甘溪在民国时期有位庄主叫解子俊 , 是广德县东三区区长 。 家资在东南乡一带可以说是富甲一方 。 他除了为山民捐资办学外 , 穷苦的山民向他借钱借粮他从来就没讨还过 。 既有钱 , 也有权的他非常勤俭 , 生活从不奢侈 。 戏说他一个咸鸭蛋从端午节能吃到八月十五还舍不得丢 , 于是中秋夜便拿出这只吃得有壳无肉的鸭蛋坐在院中饮酒赏月 。 一阵秋风吹过 , 将鸭蛋吹落在地 , 他感到非常可惜 , 昂首对天叹了口气 , 吟了句诗:“风吹鸭蛋壳 , 财去人安乐 。 ”言毕 , 我们爽朗开心地笑了 。 同时他还说:甘溪是个好地方 , 人杰地灵 , 不但空气清新 , 环境优美 , 而且文化底蕴深厚 。 60年代初 , 他和彭斯福在那里生活过一段时间 , 去得目的是想写一位老护林员的先进事迹 。 这位护林员膝下育有一儿 , 后又收养了个女儿 , 两小无猜结为夫妻 。 婚后妻子送夫去了部队 , 在“奔赴边疆 , 建设边疆”的口号声中 , 夫妻双双在老人的支持下 , 去了新疆 。 多有戏剧性啦!政府派我们去他家熟悉生活 , 搜集素材写剧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