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青年说|三三:我想用叛逆而决绝的心,看清这个世界的真实( 三 )


澎湃新闻:是啊 , 在很大程度上 , 小说让人学会感受与体谅 。 其实“关系”也是你的小说打动人的一个点 , 在你的故事里 , 有“本该亲密实则疏远”的关系 , 也有“本该陌生反而亲近”的关系 。 我感觉你写关系与情感是比较冷的 , 难得的暖色反而给到了并无血缘关系的人 , 为什么呢?
三三:说来有点矛盾 , 我对人际其实并不敏感 , 甚至因为轻信 , 经常受骗 。 等我到了二十七八岁 , 才发现周围的人已经这么敏感、警惕了——我这两年还在慢慢适应这件事 。
然而 , 我对人与人的关联是感兴趣的 , 那是一种比人际更真挚、更难言说的东西 。 《俄罗斯套娃》里有一篇《凤凰于飞》 , 大概讲的是“我”童年寄宿在一户老人家 , 有一天早上 , 邻居不让我上楼 , 说那家的老公公去世了 。 几年后 , 在老公公孙女燕燕的婚礼上 , 我才听说事情的真相 , 是老婆婆把老公公杀了……小说结尾 , 写到我们始终对此事存有怀疑 , 多年后母亲在地铁站远远看见燕燕 , 想过去和她打招呼 , 燕燕似乎也认出了母亲 , 但她的反应是落荒而逃 。 我2018年去一个学校活动 , 有学生问起《凤凰于飞》的结尾 , 为什么燕燕会逃跑呢?当时我完全回答不上来 , 我不知道为什么 。 就是隐隐觉得 , 一个怀有重大秘密的人是不愿意和往日熟人相见的 , 我能感到那种恐惧 。
变化|青年说|三三:我想用叛逆而决绝的心,看清这个世界的真实
文章图片

在路上踢水的三三
小说的“真实”更像一种魔法
澎湃新闻:看你的小说 , 我感觉你对“永恒”是不大信任的 , 这个感觉对吗?
三三:谢谢你 , 能把“永恒”从我早期的小说里提炼出来 , 读得很细心了!
我最近在玩《哈利波特:魔法觉醒》 , 里面有一个副本区域 , 叫禁林 。 在禁林里 , 常能遇见各种npc , 比如兔子、地精、马人 , 你只要过去和他们对话 , 就会送你宝石 。 只有一个例外 , 碰上概率极小 。 你会远远看到一个巫师的影子 , 头上有三个点 , 那说明它想和你说话 , 但只要你走近 , 它就会消失……永恒对我而言 , 就是那样一种东西 。 恰恰是我相信着某种高于一切的力量存在 , 我才会想要走过去 , 一探究竟 。 我才会看到它被一次次证否之后 , 还想去重新论证 。 我相信它在等待一个对话者上前 , 它之所以消失或者突然变得不可信 , 是在拒绝定论 , 以便让对话者在迂回中靠得更近;同时 , 也是为了考验对话者 。 某种程度上 , 这与宗教的功效有点类似 。
澎湃新闻:这个说法很有意思 , “永恒”若换成“真实”成立吗?《俄罗斯套娃》里几篇小说写到了记忆的碎片 , 言辞的空间 , 也写到了记忆与言辞的不可信 。 它们让我觉得 , 你是那种对“真实”也心向往之 , 但又十分谨慎的人 。 在这本书的后记里 , 你说希望通过写作抵达“真实” , 更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我的感觉 。 你怎么看待小说写作与“真实”之间的关系?近年非虚构写作很热 , 你认为小说还能在多大程度上提供“真实”?
三三:非虚构的“真实”、小说的“真实”、我所向往的“真实”或许是三种不同的真实 。 我常为非虚构动容 , 有时看到他人竟以那样的方式存在 , 甚至会反思自己通用的善意是否为一种伪善 。 小说的“真实”则更像一种魔法 , 取决于作者的魔法等级以及他是否相信这种法术 。 我很容易喜欢采访人员写出的小说 , 那种准确、切近的东西会打动我 。
而我向往的“真实” , 可能是存在本质的一些规律——它们不是抽象的 , 反而非常现实、切近 , 它们会一次又一次显像 , 但难以捉摸 。 好比我们底下有一个雾气弥漫的深渊 , 我知道它不可能真的变清朗 , 但我想吹散一些雾 , 尽可能往里凝视 。 关于这一点 , 我前阵子重新理解了“朝闻道 , 夕死可矣” 。 它好像在说 , 道是不可闻的 , 得保持它的神秘性 , 否则生命还有什么意思?我们应当为世界的混沌无尽而庆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