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庚子记忆 时代的证词——“2020的言语”首发式暨座谈会精选

写作|庚子记忆 时代的证词——“2020的言语”首发式暨座谈会精选
文章图片

“2020的言语”诗丛由潇潇主编 , 江西高校出版社2021年10月出版 , 包括潇潇的《疗 , 母语》 , 马启代的《风中的眼》 , 唐诗《遍地花香》 , 曾哲《这程子》 , 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套用诗的形式记录庚子之年国人心灵困境的作品 。 图书构想、设计与文本互证 , 体现了作者和编者的深度思考和精神寄寓 。 2021年11月6日 , “2020的言语”诗丛首发式暨座谈会在山东济南举行 , 现摘录部分与会专家发言 , 以飨读者 。
潇潇在序言中说做这样一套诗丛是两难的 , 做 , 不容易 , 不做 , 是文学的缺席 , 也是出版界的遗憾 。 这是一个有保留的说法 , 依我看 , 不做 , 是人的缺席 , 人心的缺席 , 是人的遗憾 , 人类的遗憾 。
这几部书 , 让我看到了诗人的爱和崇高 , 也看到诗人的能量 , 诗的秘密 , 诗人在现实中没有缺席 , 见证了时代 , 回应了历史 , 并且正在通过诗的语言 , 变不可能为可能 , 为这个世界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
——刘向东(著名诗人 , 中国诗歌学会驻会副会长 , 《诗选刊》主编)
今天是特别有意义的一天 。 中国中坚诗人们 , 继承传统的对社会、对人民、对人类的时艰关怀和忧患意识 , 从诗人的敏锐感触和一视同仁的博大胸怀出发 , 对2020年人类最初遇到的可怕的新冠病毒灾难 , 以恐惧、躲避、拥抱、搏斗的曲折复杂的心态 , 从个人到社会 , 从中国到海外几个国家 , 再到全球人类的维度 , 以文化的灵魂-诗歌的形态进行有时逼真的、有时超越的各种描写 。 让我们很感动 。
——朴宰雨(著名汉学家、翻译家 , 韩国外国语大学原副校长)
这套诗丛的一大特点 , 就是各位作者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写作思路的转换 , 大家的书写不再指向具体的疫情呈示与追问 , 而是以各自的日常生活和公共生活为内容 , 以由此形成的不同视野中个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 为2020年留下见证 。 相对于个人而言 , 这样的书写无疑更为真切 , 也更见心性;而作为“见证” , 它也更具涵盖性 。
——燎原(著名诗评家 , 《海子评传》《昌耀评传》作者 , 威海职业学院教授)
这是特殊时代留下的特殊文本 , 四位作者不仅各自写出了自己的高度 , 而且提供了不一样的诗歌标本、历史镜像和生命痕迹 , 值得这个时代来留存、铭记!诗歌 , 在某种意义上可被看作思想的诗性话语 , 更是叙事述物的诗性叙说艺术 , 尤其之于这个特殊的年代更是如此 。 所以四位作者的言语、叙述 , 为这个时代留存下一份最好的证词 。
——孙基林(著名诗评家 , 山东大学诗学高等研究中心主任 , 博士生导师)
“2020言语”四本诗集是作者留给历史的时代证词和精神证词 , 他们同时创造性地提出和践行二十行诗体的创作 , 其所提供的文本 , 不仅属于诗歌 , 也属于这个特殊的庚子年份 , 其浸润激荡在他们诗行中的那种救赎性的招魂力量和美学上的精神性建构气象让人每当面对这段历史 , 都无法漠视 。
——庄伟杰(著名诗人、诗评家 , 澳大利亚华人作家协会主席 , 《中文学刊》主编)
用文字去纪录这个不寻常的年份是非常必要的 , 用诗表现人的精神和心灵反应也是非常必要的 。 这套丛书的出版是对2020年的永远纪念 , 是诗人鲜活生命的心灵呈现 , 同时也是同时代人的精神留痕 。 其意义是深远的 。
——耿建华(著名诗评家 , 山东省诗词学会顾问 , 原山东大学文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