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吴昌硕和齐白石都分不清,为何富豪还热衷艺术收藏?

吴昌硕和齐白石都分不清 , 为何富豪还热衷艺术收藏?
古董|吴昌硕和齐白石都分不清,为何富豪还热衷艺术收藏?
文章图片

艺术品的流向是财富潮汐最好的指示器 。 它总在一个人最得意时进门 , 又在失意时第一个被请出门去 。 近20年里矗立在中国各地的民营美术馆 , 就是富豪最能体现其实力与威望的财富蓄水池 。
但艺术品被存放在那里 , 可能也是暂时的 。 在我围绕着“中国富人的美术馆”这个话题展开调查时 , 触摸到了“老钱”与“新钱”交手 , 然后“新钱”也在“变老了”的故事 。 这些故事里的 , 有个体的悲欢得失 , 也有时代车轮毫不留情碾过的痕迹 。
撰 文 | 孙行之
01 “老钱”与“新钱”交手
故事也许该从聚集在古玩“鬼市”的旧货商说起 。
你是最能从这些旧货商身上看出经济好坏的 。 他们的脚步有多轻快 , 嘴角上扬几分 , 都取决于是否听到了钱袋子的响声 。 30年前 , 对他们来说 , 钱袋子几乎可以说是到处散落的 。 在北京 , 这群人被称作“胡同串子” , 在上海 , 他们的名字是“铲地皮的” 。
古董|吴昌硕和齐白石都分不清,为何富豪还热衷艺术收藏?
文章图片

王宏说 , 自己这辈子见过的“最大一块皮” , 就是上海陕西南路一户人家家里的古董 。 老人是老干部 , 王世襄的朋友 , 家底极厚 , 家里全套紫檀家具 , 光古琴就有16把 。 老人80岁以后 , 王宏每年登门拜访 , “茶叶、月饼不知道送掉多少” 。 最后 , 这批古董还是与他失之交臂了 。 据说是因为同城的另一个古董商把自己的妹妹介绍到老人家里当保姆 。 老人去世以后 , 他的妻子孤身一人留在上海 , “保姆天天给老太太洗脑 , 洗着洗着 , 东西就给他洗过去了 , 这些东西后来在保利拍卖公司卖出了8000万” 。
对上海几个当时收藏丰厚的家庭 , 他们心里都有一本账:兴国路上住了许多老干部、老艺术家 , 是出古董最多最好的地方 , 陕西南路、淮海路的支支弄弄 , 曾是上海的法租界 , 住着许多当年的名门望族 , 家里有很多收藏 。 一旦有哪户人家搬家了 , 他们就会避开同行 , 悄悄上门拜访 , 看看是不是可以先下手为强 。 尤其是当这些家庭中有老人年岁很大 , 身体出现问题的时候 , 事情就变得微妙而紧张起来 。 老藏家的去世 , 意味着家中可能有大批艺术品释出 。 “一束鲜花、一块奶油蛋糕” , 这是当时王宏这样古董商上门看望老人经常会带的礼物 , 这样的拜访 , 会一直持续到老人去世 , 藏品去向被最终敲定 。
做了30多年古玩生意 , 王宏看到了太多“奇观”:有人用三轮车到老藏家家里运古董 , 一次就搬了两车 。 明清玉器则是用麻袋装的 。 他还见到 , 当年许多农民从上海周边挑着文物来古玩市场卖 。 有些文物 , 比如良渚玉器 , 当年大家认识不深 , 市场上没人看得懂 , 都说是假的 。 现在王宏想到当年错失的这些“皮” , 还是很惋惜 。 当时还有不少盗墓者 , 把棺椁连殉葬坑里的文物一同运到古玩街上 , 仅仅半天 , 就被买家整批运走了 。
古董|吴昌硕和齐白石都分不清,为何富豪还热衷艺术收藏?
文章图片

老藏家们都低调 , 不肯露富 , 有的家庭连子女都未必知道他们究竟有多少收藏 。 可精明的古董商能从一个人的言谈举止中精准判断这户人家是否“有货” 。 “那些老人 , 满头白发 , 说话文气 , 穿着打扮十分干净 , 这一看就是从很好的家庭里出来的 。 ”他们通常会以高出几倍的价格买下一两件无关紧要的东西 , 为的就是给主人留下出手爽快的印象 , 让对方感到“投缘” 。 在这样的前提下 , 古董商才有可能摸到老人收藏的全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