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之一|从“席地而坐”到“椅坐”,你真的会“坐”吗?

古人的坐姿与现代人的坐姿 , 完全不一样 。
古有云:“站有站相 , 坐有坐相 。 ”古人无论在哪种场合 , 都有着一套极为严格的坐姿规范 , 不会坐或乱坐 , 都属失礼行为 。 《论语·宪问》就记载了有关坐姿失礼“原壤夷俟”的小故事:
一次 , 孔子和他的学生们从外面回来 , 刚一进门 , 就看见自己的老友原壤 , 两腿前伸、岔开着懒散地坐在席上等着他 , 气得夫子当场训斥道:“幼而不孙弟 , 长而无述焉 , 老而不死 , 是为贼 。 ”大概意思是说 , 你看看你啊 , 从小不守礼 , 不懂规矩 , 对兄长、朋友也不尊敬 。 等长大了 , 该有些长进了吧 , 可没想到 , 你还是老样子那么不懂礼 。 对家庭、对社会也没有什么贡献 , 没有什么可以称道的 。 行 , 这也就罢了!你有幸活到现在 , 都一大把年纪了 , 何况你还是一名知识分子 , 仍然这么不守礼 。 唉 , 看看你自己 , 这和田里的害虫有什么两样 。 夫子边说边用手杖敲了敲原壤伸着的腿 , 一来是提醒原壤 , 在年轻人面前 , 你摆出这么一副粗俗无礼的样子 , 年轻人看到了 , 影响多不好啊!二来呢 , 我想夫子也是顺便敲打给身边的学生们看的吧 , 希望日常的行为举止 , 要恭敬有礼!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 , 像原壤这样随性的坐姿 , 在古代 , 尤其是在大庭广众之下 , 是极其不尊重他人的一种失礼行为 。 为什么这么说呢?古人凡事都讲究中正、规矩 , 举手投足都需端正谦和 , 正所谓“故始有礼仪之正 , 方可有心气之正也” , 一个人内心中正和气 , 自然而然就会外显在自己的言行举止上 , 古人认为 , 这才是一个君子该有的表现 。 所以 , 即使是一个简单的坐姿 , 背后也暗含着一门大学问 , 同时也为我们了解先祖日常生活当中的民风仪俗 , 开启了一扇大门 。
分之一|从“席地而坐”到“椅坐”,你真的会“坐”吗?
文章图片

《礼仪中国》 , 海英 著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11月版 。
首先 , 让我们从古人的“席地而坐”开始学习吧!
“席地而坐”这种姿势 , 对于现代人来说并不陌生 , 但也只是一知半解 , 到底正确的坐姿是什么样子的呢?先秦时期是没有凳子的 , 那个时候的座位 , 就是一张席 。 古人席地而坐 , 其实就是在地上铺席 , 人跪坐在上面 。 百姓的起居生活 , 基本上都处在一个平面状态下 , 日常的吃饭、议事、睡觉等 , 都是席地而坐、择地而卧 。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生活方式 , 才有了后世的“筵席”“寝不安席”这些形象生动、极富生活化的词汇 。
据史料记载 , 我们的祖先席地而坐的生活方式 , 从商周时期开始 , 历时两千多年直至唐代 , 甚至还完整地被复制到了当时的朝鲜和日本 , 直至今日 , 日、韩等国仍然保留着席地而坐的姿势 。
分之一|从“席地而坐”到“椅坐”,你真的会“坐”吗?
文章图片

【分之一|从“席地而坐”到“椅坐”,你真的会“坐”吗?】《讲经图》砖画 。 《礼仪中国》插图 。
从古籍文献来看 , 古人坐姿方式的变化 , 在时间上大概一分为二 。 自上古时期到隋朝 , 人们采取的都是跪坐方式;唐宋之后 ,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 席地而坐的姿势 , 也慢慢演变成为了椅坐方式 。
不论方式怎么改变 , 但古人对坐姿的讲究 , 那可是容不得半点马虎的 。 什么场合用什么坐姿 , 分得非常清楚 。 根据具体的场合 , 按具体的情景和交流对象 , 坐姿的范围、种类具体分为坐、跪、箕、蹲等不同的姿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