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u001a纪德|安德烈?纪德:不放过人生的任何可能性

安德烈\u001a纪德|安德烈?纪德:不放过人生的任何可能性
本文图片

1951年 , 安德烈?纪德(André Gide)去世 , 这位让“右翼和左翼的正统者联合起来反对他”但又“还得写文章悼念他”的作家 , 他的想法仿佛一直在变化 , 他的一生都在实践 。 今年是纪德逝世70周年 , 学者袁筱一与王宏图一起 , 重新探究纪德和他自身的“千百种可能” 。
安德烈\u001a纪德|安德烈?纪德:不放过人生的任何可能性
本文图片

向内的挣扎
法国二十世纪的作家中 , 很多都带着思想家气质 , 萨特如此 , 加缪如此 , 纪德亦然 。 向前追溯 , 那些鼎鼎大名的19世纪法国作家 , 雨果或者巴尔扎克 , 他们恢弘的巨著大多都在描述人与社会的冲突 。
安德烈\u001a纪德|安德烈?纪德:不放过人生的任何可能性
本文图片

青年时代的纪德
“人与社会的交战会更吸引人 , 它让你觉得有奔头 , 只要把这些社会不合理的东西推翻 , 就会激起斗志、激起激情 , 激起维护‘什么是对的’ , 激起这些非常强烈的想法 。 ”谈及纪德与前辈的差别 ,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院长袁筱一如此分析 。
安德烈\u001a纪德|安德烈?纪德:不放过人生的任何可能性
本文图片

纪德的纪念邮票 , 他深远影响了法国当代作家
而纪德则相反 。 他书中的冲突是人与自己的冲突、向内的冲突 。 无论是信仰还是宗教 , 道德还是观点 , 更像是一种一个人自己的内心交战 。 这也成为当下现实的写照:选择考公还是选择996?听从内心的喜好读文科还是屈服就业大数据读金融?
安德烈\u001a纪德|安德烈?纪德:不放过人生的任何可能性
本文图片

安德烈·纪德与女儿卡特琳 , 1947年 , 意大利马焦雷湖畔
在袁筱一看来 , 这就如纪德始终在追寻的 , “纪德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 倒不完全是他主张自由、对道德的反叛、对以往社会的规则、对宗教虚伪之类 , 而是对于他能够真实面对自己的内心 。 因为人最大的障碍 , 是认识自己 。 ”
拥抱可能性
1869年11月 , 纪德出生于巴黎一个优渥的家庭 。 父亲是宽容的新教教徒 , 母亲则来自严苛的天主教名门望族 。 纪德10多岁时 , 其父逝世 , 此后就在母亲严苛的教养中长大 。 这段家庭环境和成长背景深刻影响了纪德的创作 , 成为他无法剥离的一个重要部分 。 这在他的“道德三部曲”——《窄门》、《背德者》、《田园交响曲》中有直接反映 。
安德烈\u001a纪德|安德烈?纪德:不放过人生的任何可能性
本文图片

纪德小说《伪币制造者》改编电影剧照
“如果说纪德他写作当中有一个不变的中心 , 这个中心就是精神力量的冲突 。 道德三部曲比较集中反映了他某一个阶段 , 差不多是三四十岁这个阶段 , 道德和欲望 , 他最关注的一个问题 。 ”袁筱一说 。
矛盾与观点
纪德擅长书写矛盾 , 也是他的小说并不容易阅读的原因之一 。 他的书常常会让读者产生一种“他到底要说什么?”的如坠云里雾里的困惑感 。 纪德只描述矛盾 , 把矛盾抽丝剥茧呈现出来 , 却并不得出结论 , 也不给出观点 。
安德烈\u001a纪德|安德烈?纪德:不放过人生的任何可能性
本文图片

纪德小说《伪币制造者》改编电影剧照
“对于纪德来说 , 最可怕的一个误解就是 , 纪德告诉你应该怎么样 。 ”袁筱一说 , 她将纪德的作品与有明确立场和书相比较 , “如果是明确的批判或者颂扬 , 这类书很容易读 , 但纪德没有 。 ”相较于“观点” , 纪德更像是展示了一种疑问:无论宗教还是道德 , 无论欲望还是自由 , 真的有一种“主义”只要你掌握和践行就能够获得幸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