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俗地|对谈丨因为熟悉,所以用情,一部《流俗地》洞开马来西亚的华人世界

现代快报讯(采访人员 陈曦)马来西亚华语文学近些年不断引入国内并得到广泛关注 , 黎紫书的《流俗地》以马来西亚锡都一个被居民喊作“楼上楼”的小社会为中心 , 洞开了马来西亚的华人世界 , 他们的爱恨、生死、出走、回归 , 无不沾染此时、此地的风俗与况味 。
11月26日晚 , “市井人间的流俗与不俗——《流俗地》新书分享会”在单读视频号、当当、京东等线上直播 , 作家马家辉与《流俗地》作者黎紫书 , 围绕《流俗地》 , 深入探讨文学、时间、城市与人的命运 。
流俗地|对谈丨因为熟悉,所以用情,一部《流俗地》洞开马来西亚的华人世界
本文图片

△作家黎紫书
小说主人公银霞是天盲 , 她聪慧、敏感 , 亦懂得洞察人心 , 她既愿意在家编织箩筐 , 也渴望融入外面的世界 , 在盲校里 , 她学会用盲文写信 , 也拥有了炙热的爱情 , 一切看似向美好的方向 , 殊不知黑暗已经降临 。 小说以跳接时空的叙事手法 , 为各个角色穿针引线 , 每一短篇看似独立却又连续 , 小城人物在生命狂流里载浮载沉 , 无声老去 , 看俗世的风吹透灼热的仓皇人生 。
之所以命名“流俗地”这三个字 , 黎紫书如是解释——“流”字的部首是水 , “地”的部首是土 , 水土之间 , 中间是人 , 俗就是人跟谷 , 人跟食物在水和土中间 。 “有水、有土、有人 , 水土跟人抱着谷在一个地方上 , 我就用这样一个名字写自己出生成长的地方 。 水这个部分 , 对我来讲就是时间 , 时间也是小说里重要的一个角色 , 它推动着土地上的人跟食物的故事在发展 。 ”在黎紫书看来 , “俗”字就是一个中性的词 , 并非贬义词 , 从自己就是凡夫俗子的视角出发来写作 。 “要把这样的平凡小事写得好看 , 当然不能只用流水账写一群人怎么生活、吃饭、和朋友相处 。 ‘好看’必须加入精神上的向度 , 在一群人怎样生活的表象底下 , 还要有精神层面的支撑才可以打动读者 。 ”
流俗地|对谈丨因为熟悉,所以用情,一部《流俗地》洞开马来西亚的华人世界
本文图片

△《流俗地》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
黎紫书的《流俗地》以马来西亚锡都为“她的地” , 马家辉创作的两部长篇小说《龙头凤尾》《鸳鸯六七四》以中国香港为“他的城” 。 两位作家都以自己生长的土地为根基 , 叙说属于自己的故事 。
“到了这个年纪就会这样 , 写长篇小说 , 首先想到的就是你最熟悉的、用情最深的东西 。 虽然小说是从锡都开始写 , 但我要写的是整个马来西亚华人社群的变化 。 ”黎紫书说 , 作家选择写什么样的题材 , 其实并没有选择 , “你一生的大半岁月都投注在这个地方和这个地方的人身上 , 你对他们了解了很多 , 你知道他们怎么说话 , 他们想什么、吃什么 , 怎么可以不写他们?”
对于这种“不能不写” , 马家辉亦深有同感 , 他的《龙头凤尾》出版之后接受访谈 , 很多标题都会写“马家辉:我欠湾仔一个故事” , 因为湾仔是他成长的地区 。 “把我成长的地方、用情的地方写出来 , 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 。 推而广之 , 那个年代的香港、比我更早的我的父辈的香港 , 我欠他们一个故事 。 这是好多从事创作的作家的必经之路 。 ”
流俗地|对谈丨因为熟悉,所以用情,一部《流俗地》洞开马来西亚的华人世界
本文图片

【流俗地|对谈丨因为熟悉,所以用情,一部《流俗地》洞开马来西亚的华人世界】△作家马家辉
《流俗地》用非线性的方式来处理时间 , 这让马家辉印象深刻 。 整个故事 , 一开始就是银霞听到声音 , 失踪的大辉回来了 , 已经十年了 。 之后故事开展 , 扯出来一连串的邻里、亲戚 , 还有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物 , 有男有女 , 黎紫书开始叙写整个社区的变迁 。 正如一些评论家所说 , 小说不仅是写银霞 , 而是写了一棵树 , 有很多不同的树枝伸展出来 , 在如“棋盘”一样的小说布局中 , 每颗棋子都互相有关系 , 也有它的主体性 。 “一般人写几十年的历史 , 通常就是从祖父母那一辈 , 开枝散叶地这样写下来 , 可是《流俗地》的写法不一样 。 四十章 , 突然A的故事一断 , 转去B的故事 , 虽然没说明时间 , 可是B的故事应该发生在A的故事之前 , 之后又到了C的故事……当中的时间定位 , 是以当时的流行曲、杂志、漫画来对时间进行提示和表现的 , 这样的写法让读者有一种陪着小说人物成长的感觉 。 与其说记住时间 , 不如说记住生活 , 记住生活的实感跟质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