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族歧视$瞭望 | 一种以白人优越论为基础的种族歧视( 三 )


【 种族歧视$瞭望 | 一种以白人优越论为基础的种族歧视】在民族国家构建和“美国主义”认同的国家逻辑下,本土的印第安人、黑人不断被制度性同化,外来的各族群移民则被强制性归化。为了同化印第安人,美国政府推行美国化教育,设立针对印第安人的保留地寄宿学校、保留地外寄宿学校、劳务培训学校等。社会同化论者宣称黑人行为的“劣等性”源自炎热的气候、落后的文化和贫穷,不断要求他们汲取白人文化,以白人成功者为效仿目标。对于移民群体,白人保守派坚持美国化的归化标准,要求他们接受美国信念,接纳美国文化,放弃对其原籍国家及其文化与价值观的忠诚,意图以政治性的美利坚民族认同来消灭移民的民族记忆与历史文化。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陆续颁布了一些反歧视的法律,美国社会也逐渐形成了一套所谓政治正确的价值标准,显性种族歧视不断受到质疑、批判和修正,但是,隐性种族歧视却常常被忽视,因为它深深扎根于美国社会与政治之中,已成为美国文化的基本构成。
种族歧视$瞭望 | 一种以白人优越论为基础的种族歧视
文章插图

2021年4月25日,人们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湾区城市圣何塞集会抗议针对亚裔的歧视行为和仇恨犯罪董旭东摄/本刊
左右两手
美国是一个矛盾的国家,它在形式上是多种族、多文化汇聚而成的移民国家,在实质上却是单一族群掌控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力的白人国家。由于支撑美利坚民族认同的并不是超越种族的文化与价值,而仅仅是白人文化与价值,因此,所谓美国是一个种族“大熔炉”的说法,其意图不过是将有色人种的多元文化熔于白人文化之中。事实上,美国在建国之初只将公民身份赋予“自由的白人”时,白人优越论的观念就已经确立了,即使内战改变了美国的宪法,也改变不了白种人是优等种族这一观念。但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美国社会出现了白人中心主义与多元文化主义共存的现象,这又该如何理解呢?
首先,白人中心主义为美国的国家构建奠定了意识形态基调。
建国之初,白人统治精英即着手将白人价值观和白人文化注入美国公民身份之中,并通过政治社会化的各种路径(学校、教会、政党、传媒)对有色人种进行意识形态灌输,这就造成了对少数族群文化与价值的压制和排斥,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专制主义的思想管控。
在意识形态塑造上,白人新教主义被认为是美国国家信条和政治实践的源头。美国历史学家约翰·海姆指出,19世纪的美国,“世俗生活中弥漫着一种公共的、普世的泛新教意识形态”。20世纪以来,“美国信条”以一种圣经使徒式的语言,成为美国中小学校公民教育的内容,背诵“美国信条”是美国学生每日清晨必须完成的宗教式训练。而在意识形态教化方面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在美国社会中居主宰地位的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WASP)。这个白人精英集团以捍卫美国的白人属性为己任,积极参与政治,尤其支持美国共和党,他们将白人中心主义的价值观通过政党活动输出到政治文化当中,强迫或诱导其他族群接受新教文化。
其次,多元文化主义是选举政治的一种需要、社会管控的一种手段、纾解社会矛盾的一个渠道。
美国精英阶层很清楚,种族不平等引发种族矛盾激化不利于白人统治利益的实现,因此他们需要变革社会管控手段。在二战结束后美国社会的人口结构、思想潮流、阶级关系与族群关系发生了重大改变,对有色人种的种族隔离失去了合法性,主张保护文化差异性的多元文化主义大行其道的背景下,美国自由派和民主党成为了多元文化主义的积极推动者。然而,他们无意从根本上改变白人与有色人种的种族等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