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辫@叶永烈书房一张少女照,被客人误认为是女儿,一问后连忙尴尬道歉( 三 )



思虑再三后,杨惠芬决定选择最难也是最有可行性的办法:辞职。

听说了杨惠芬的决定,她的母亲也支持她:

“夫妻两人一定要生活在一起,这才叫夫妻!”

杨惠芬便收拾了行囊搬到了上海。

刚到上海的杨惠芬没有工作,她便接了不少翻译俄语资料的活儿,同时为叶永烈的写作提供素材。后来,叶永烈的《元素小传》在《新民晚报》上连载,这其中少不了杨惠芬的协助。

两人的生活过得紧巴巴的,但即使是这样,他们也想有一个自己的小窝。杨惠芬便在生活上更加地简朴了。能不买新衣就不买,每日三餐也只吃最便宜的食物。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半年后,他们终于存到了530元,能够购买一间12平方米的小屋了。

麻花辫@叶永烈书房一张少女照,被客人误认为是女儿,一问后连忙尴尬道歉
文章插图
买下这间小屋后,他们就沿用了小屋里的一张旧书桌,一把椅子,还有他们从家里带过来的一床棉被和席子。交了买房的钱后,他们就再也没钱买别的东西了,于是两夫妇就只能用席子铺在地上睡。但艰苦的生活环境却让他们更恩爱了。

很快,好消息接踵而至。杨惠芬的户口和工作问题都解决了。但为了维持两人的基本生活,她仍是穿着从家里带过来的旧衣裳,扎着两个麻花辫,在时髦的上海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但即使是穿着打满补丁的衣裤走上讲台,杨惠芬也能泰然自若。

他们的小屋在夏季十分闷热,杨惠芬就一边顶着满头的汗水,一边为叶永烈抄稿、描图。

1967年,他们这个小家庭里迎来了新的生命。但夫妻两人心头的喜悦还未消散,叶永烈就因写过《十万个为什么》而被抄家。家里的书籍、文章都被带走,叶永烈也被下放到上海远郊的干校去种水稻了。高强度的劳作下,叶永烈一个月只有4天的休息时间,他被迫中止了写作。

与此同时,杨惠芬也遭受了众人的白眼,但她才不管这些。杨惠芬仍是照常去上课,她相信,自己的丈夫并没有错。

该如何面对苦难,这对夫妻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每逢休息日,叶永烈就会骑上一辆自行车去城里找妻子和儿子。大儿子坐在车前面,杨惠芬坐在后座上,他们一家人就这样骑着自行车游遍了上海的每个角落。

但常常需要独自照顾大儿子的杨惠芬也有脆弱的时候。有一个月,他们的大儿子因生病进了11次医院,不想让丈夫为家人担心的杨惠芬只能默默承受这一切,并悉心照顾孩子。在叶永烈再见到大儿子时,他已经是活蹦乱跳的了。

麻花辫@叶永烈书房一张少女照,被客人误认为是女儿,一问后连忙尴尬道歉
文章插图

1970年,杨惠芬又为他生下一个儿子。也正是这一年,叶永烈被调回城区的上海电影制片厂继续劳动改造。一家四口终于团聚。

但自从叶永烈被抄家、开始进行劳动改造后,他们家的收入就更低了。为了不负债,杨惠芬对每一笔支出都精打细算,同时还想方设法地让全家人吃饱穿暖。即使家里只有五分钱了,杨惠芬也能想办法让一家人不挨饿地度过一天。

叶永烈也开始学着为妻儿做衣服、做鞋,甚至做可口的点心。

妻子的衣服太旧了,叶永烈就买来便宜的染料,自己动手给妻子染衣服。杨惠芬的同事们见她穿了“新衣服”,都很好奇,一问才知道这是叶永烈给染的。后来,大家见衣服旧了都找叶永烈帮忙染。叶永烈也总是笑呵呵地答应大家。

后来,两个儿子长高了,衣服小了,叶永烈就买来衣服的纸样自己裁剪,再去有缝纫机的店里租别人家的缝纫机缝。等做衣服的技术练得更好了,叶永烈就开始给妻子做时下流行的百褶裙。他做的裙子,总能让穿着它出去的妻子收获不少羡慕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