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远渡重洋而归国的“打工人”,上博欢迎您!( 二 )


此次展出的这套上海博物馆藏明代彩色釉仪仗俑队,一共66件,包含人物俑、骑马俑和仪仗队所需要各色人等,还有部分礼仪和生活用品。有施釉和彩绘两种,在制成的陶俑或其它物品上,施以铅釉,在600—900度低温烧造完成以后,有的还在重要部位进行彩绘。仪仗俑队的排列有较严格的安排,4名身穿铠甲的骑马武士在前开道,3名吹鼓手紧随其后。骑马文士俑后面,跟着众多文俑和乐俑,其后是8名轿夫所抬大轿,这是整个仪仗队的核心区域,八人大轿是墓主人所用。其后还有众多陶俑,簇拥着小轿和交椅。最后是一部分生活用具,如大床、轿子、箱笼、屏风、烛台等。专家认为,从国内其它考古发现的情况和这套仪仗俑队的人物、服饰和其它礼仪和生活用品看,这一套陶质仪仗俑队的烧造时间应在十五世纪晚期以前。
上博#远渡重洋而归国的“打工人”,上博欢迎您!
文章插图

▲文骑俑
苏珊娜捐赠的两件陶俑,与上博馆藏的这一套在风格上比较相似,应当是同一时期、同一地区的作品。他们头戴圆帽,身着深蓝色右衽长袍,腰束绦带,领部及袖口呈翠蓝色,头、手、足处则未施釉。细节之处与上博馆藏的这一套并不完全相同,属于其它某一套明代彩色釉仪仗俑队中的成员。但通过他们双手的姿势,我们大致能判断出这两件陶俑在仪仗队中的位置,为手持棍杖的皂隶俑。
上博#远渡重洋而归国的“打工人”,上博欢迎您!
文章插图

▲皂隶俑·对比图
皂隶的主要职责是随同官员出巡、伺候审讯、刑讯犯人等。皂吏俑一般不单独排列,而是散布在仪仗俑中。
? 万千风华
仪仗,是最能体现古代社会身份地位的外在表现之一。古代官员出行,有一套严整的仪式,且不同等级的官员随行仪仗也有严格的区别。在明代,最高等级的帝王出行仪仗一般称为“卤簿”。《大明会典》中对于帝王、皇太子、亲王、郡王等仪仗内容及数量都有具体规定。
陪葬的仪仗俑,是墓主人生前地位的体现,很大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风貌及服饰器用文化。陶俑虽是模制而成,但面目表情、手势姿态、服装帽饰都各不相同,非常耐人寻味。有人眉眼弯弯、慈眉善目,有人姿态高傲、神情肃穆;有人穿右衽长袍,有人穿对襟大褂;有人戴卷沿笠帽,有人头戴乌纱;唯二的两名女侍者,一人执镜,一人执帨……
这浩浩荡荡的仪仗队原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组成,而且队伍中那些陶制的家具也很有看点。比如那张虎皮椅,表现虎皮的地方没有施釉,露出微黄的陶胎再用墨笔画粗线,沿着椅腿耷拉下来的四只虎爪看上去仍是锋利有劲。
上博#远渡重洋而归国的“打工人”,上博欢迎您!
文章插图

▲眉眼弯弯者(左)与神态高傲者(右)
上博#远渡重洋而归国的“打工人”,上博欢迎您!
文章插图

▲虎皮椅
虽然只是两组展品,却诉说着一段跨越古今、跨越东西的缘分佳话。当这气势恢宏的仪仗队伍向我们走来,随之可见的是明代栩栩如生的人物群像,是关于生活礼仪、服饰衣冠的实物呈现,仪象万千,不容错过。


编辑:卫中
责任编辑:邢晓芳
转载:上海博物馆公号
【 上博#远渡重洋而归国的“打工人”,上博欢迎您!】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