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像|李公明︱一周书记:“病夫”肖像与……文化传译中的视觉性( 四 )

韩瑞认为这批非同寻常的医学绘图致力于建立起病态与中国身份这两个观念之间的连接:林华在1836年至1855年间绘制的现存一百十四幅油画描绘了医学传教士伯驾的大约八十八位患者 , 这些画作曾经现身于伯驾在西方巡回的募款筹资的活动中 , 在西方的医学博物馆和文献中 , 在伯驾治疗生理疾病和心理疾病的广州博济医院大厅中 。 在西方 , 这些油画作品和伯驾详细记录的病例都被直接用来向好奇的西方人呈现病态本身和中国的“国民性”(Chinese“character”) , 伯驾在1848年曾经指出 , 一些绘画对象的选择是“出于外科医学的兴趣 , 其他则是因为其呈现了中国国民性的不同面向” 。(72页)另外 , 这些画作还被策略性地展示给中国观众 , 那些到广州博济医院寻医问药、穷困潦倒、目不识丁的中国人 。 “林华的医学肖像画无疑还被用来向中国的病人传递一个信息 , 即外国的医院可以奇迹般的治好他们的身体和精神疾病 。 ” (75页)这当然更是伯驾对这些画作所寄予的希望:“他想让中国的医学生和普通信徒了解西方医学治愈疾病的可能性 。 ” (84页)接下来重要的课题是如何从对这些图像的分析中把研究推向深入 , 在这里韩瑞表现出相当纯熟的图像分析与艺术研究的能力 。 例如他对彩图3《阿开 , 一个13岁的女孩》的图像分析是非常专业的:从图像中的视觉焦点到构图 , 从人物形象、姿势到背景的树石和远处的港口风景 , 说明“阿开面部的肿瘤——观众的视线顺着岩石的棱角、树枝延展的方向 , 以及地平线移动——似乎只是被不经意地加入到了画面的整体构图当中 。 ” (95页)“总之 , 在林华的画作当中 , 自我与自然发生着共鸣 , 人体的病态也见于自然当中 。 画作似乎试图说明 , 不只小女孩 , 还有整个的风景都对伯驾的医术心怀感恩 。 ” (97页)
由于这些绘画的基本要求是呈现伯驾诊治过的严重疾病案例 , 因此首先要记录的是那些患有甲状腺肿大、癌性肿瘤、先天畸形的病人肖像 , 而且是以西方人物肖像画的写实风格绘制 , 今天的观众恐怕在审美上难以接受 。 英文版原书封面用的就是书中彩图1 , 林华绘制的油画《周XX , 31岁 , 顺德花匠》(Chow Keatseuen, Aged Thirty-one, a Florist of Shuntih , 大约作于1839年) , 一个中年男子的肖像 , 在略为低垂的、为了做手术而剃去前半部分头发的头顶上可以明显看到肿瘤切割后留下的突状肉瘤 , 有点像一棵小树被砍断后留下的突出地面的那一小截树干 。 这样在形象当然不能用在中译本的封面 , 否则的话肯定会引起强烈不适 。 但是 , 除了这一手术后遗特征之外 , 这个人物形象是很健康的 , 其低垂的眼睛和紧抿的嘴角甚至表现出某种理性的、沉思的神情 。 其他的患者油画肖像也是如此 , 即便是更为奇特、骇人的肿瘤被如实描绘出来 , 人物的形象、表情也都是正常的、健康的 。 韩瑞认为这些人物肖像的鲜明特征就是他们脸上的表情极具悖谬感 , 那种冷静、漠然 , 甚至是和蔼的表情 , 就好像他们对自身所患的疾病满不在乎 。 这种看似悖谬的表情特征其实就是伯驾所要求的 , 目的是要向西方观众传达某种中国国民性的面向 , 他的日志记录证实了这一点 。 在他看来 , 对疼痛的无意识正是中国英雄浪漫主义的重要表现之一 , 他在日志中重复讲述病人对疼痛毫无知觉的神话 , 大肆渲染患者的感激之情及向朋友推荐国外手术新技术的热情 。(92-94页)
肖像|李公明︱一周书记:“病夫”肖像与……文化传译中的视觉性
文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