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皇后@范仲淹:在最低的境遇里,活出最高的境界( 二 )
文章插图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有句话说得好:“心之所向,素履以往,无所畏惧,便是阳光。”
公元1015年,26岁的范仲淹迎来人生的第一次转折;他考中进士,历任文林郎、大理寺丞等官职。
对于范仲淹来说,做官就要竭尽全力,为朝廷分忧。
有一年的冬至,把持朝政的刘太后突发奇想,要求皇上和文武百官在前殿为她祝寿。
大家心里都明白刘太后这样做有违礼制,可是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说话。
这时,范仲淹站了出来,他给皇帝上疏说:
“皇帝有事奉亲长之道,但没有为臣之礼;如果要尽孝心,于内宫行家人礼仪即可,若与百官朝拜太后,有损皇上威严。”
范仲淹又紧接着上了第二道奏疏,要求刘太后还政于皇帝。
范仲淹此举在朝堂上掀起轩然大波。
他之所以“胆大妄为”,是因为心中装着国家、朝廷;他想为皇上分忧的一颗忠心,从来不曾改变,他早已将个人荣辱置之度外。
一手遮天的刘太后怎能咽下这口气!范仲淹被贬出京城,被同僚誉为“此行极光”。
范仲淹虽然被贬,但皇上却记住了这位为他分忧的臣子。
刘太后去世后,范仲淹被召回京城。皇上给他安排了言官的职位—右司谏。
范仲淹不负皇上所托,他把言官的作用发挥到淋漓尽致。
文章插图
有一次,郭皇后误伤了皇上。这本是一桩小事,但皇上却动了废后的心思。
善于察言观色的宰相吕夷简,因与郭皇后有嫌隙,支持皇上废后。
范仲淹听说此事后,立即率领众多官员为郭皇后求情。
虽然他据理力争,怎奈皇帝嫌他多事;他被贬到苏州,同僚称誉为:“此行愈光 ”。
范仲淹因在苏州治水有功,又被调回京城任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之职。
他的官越做越大,但他直言进谏、为朝廷分忧的秉性却没有丝毫改变。
没过多久,范仲淹因对宰相不公平的用人制度提出尖锐批评而获罪,他被扣上 “勾结朋党”的罪名;再次被贬出京城,被同僚称为 “此行尤光”。
范仲淹三次被贬,好友梅尧臣见之于心不忍,特作一首《灵乌赋》给他:
劝他少管闲事,学做报喜的鸟;不要做像乌鸦一样遭人唾骂的鸟。
谁知,范仲淹并不“领情”,他在回复中写下—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这八个字彰显了他为民请愿、矢志不渝的浩然正气,也是他忧国忧民的拳拳臣子之心。
文章插图
临危受命,戍边西北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虽然被贬出朝堂,可他依然心系朝廷的安危。
公元1038年,西北边境战事不断,西夏的进攻打得驻守边境的宋军几乎全军覆灭。
朝廷里,人心惶惶。皇上坐在龙椅上,放眼望去,能带兵打仗,力挽狂澜的人,又在哪里?
这时,有人向皇上举荐范仲淹。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他又一次被推向了历史的前台。
当范仲淹接到任职诏令后,马上赶往边关。
其实带兵打仗并不是他的长项,但他身负对国家生死存亡的使命感;只要国家需要他,他就会义不容辞地站出来。
他用平日所掌握的军事知识,毅然接受挑战。
一路上,范仲淹所见皆是面黄肌瘦、扶老携幼,到处流浪的百姓;还有孤坟累累的破败景象。
见到边关如此情景,范仲淹心如刀割,他怀着无比沉重的心情写到: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 尖晶石!孝靖皇后佩戴的凤冠,口衔罕见异形珍珠宝石,成为凤冠中的佼佼者
- 行行&行行出状元|郭秀明:50余年手工制琴,坚守匠人精神
- 字句|《敕勒歌》的译笔
- 郭靖&神雕侠侣十大高手排行,杨过第二,郭靖难进前三,黄药师第八
- 苏妃燕$宠文她从小陪伴太子长大,等他成皇之时,太子想死还是做皇后!
- 郭全宝#青年画家郭全宝绘画作品欣赏
- 子女@郭沫若享年85岁,葬在山沟沟里,子女现状如何!
- 琅琊王氏$中华的第一望族,出了92位宰相,36位皇后,36位驸马,名字听着挺耳熟
- 尹克西&神雕中,此人是欧阳锋亲孙子,实力远胜郭靖,后来指点张三丰武功
- 哈里发&横扫阿拉伯,献策灭南宋,现实中的郭靖功勋赫赫,但一生忠于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