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说说钧瓷那些事:中国钧瓷历史文化之四——衰落篇( 二 )


宣德之后 , 明朝政局十分动荡 。 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中被俘 , 其弟朱祁钰继位 , 改正统为景泰 , 史称代宗 。 后朱祁镇被放回 , 经过极其复杂残酷的争权斗争得以复位 , 改元天顺 。 在30多年时期里 , 竟然换了三个皇帝 。 统治阶级长期争权夺位 , 内忧外患十分严重 , 人民深受灾难 , 社会经济遭受巨大破坏 , 瓷业自然难以免 。 这一时期留下准确资料有限 , 对这30多年瓷器的状况知之甚少 , 文献缺记 , 因而有些学者称这段时期为中国陶瓷史上的“空白点”或“黑暗期” 。
明代禹州钧瓷是还断烧 , 一直为陶瓷界所关注 。 禹州的陶瓷研究者经过多次考察 , 尚未发现明代钧窑遗址 。 1980年在神后镇西大办事瓷厂院内3m深处 , 发现一古窑址 , 出土有少量仿天青釉钧器残片 , 同进出土的有一陶范 , 上刻“天启六年”和“祁造”字样 。 可惜当时没有进行考古发掘和科学考证 , 此窑址是否明代钧窑 , 更多的情况不得而知 。
天启(1621--1627年)、崇祯(1628--1644年)是明朝末年的两皇帝 , 顽症历时不长 , 两朝共计不过24年 , 当时社会极为动荡不定 , 内外战争不断 , 国力严重衰竭 , 财力十分紧迫 。 但禹州神后镇在天启年间还有钧瓷烧造 , 证明明代末年还在摸索仿制天青钧釉器 。 从发现的器物残片看 , 其釉色系用氧化钴调染 , 用氧化焰烧成 , 和窑变钧釉区别很大 。 阎夫立先生在其所著《中国钧瓷》(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4年版)一书中说:“在郑州李经谋先生那里见到一件有“天启年制”字样的钧瓷盘 , 同时还有几件没有底款但风格釉色和这件盘子一样的蓝釉碗 , 这是当前笔者见到的惟一几件有明确纪年的明代钧瓷 。 在禹州北门里明代遗存文化层 , 也发现蓝紫钧器残片和天青钧器残片 , 与神后发现的明代残片以及李经谋先生所存的钧器质地相同 , 显然是明代仿钧之作 。 这些都说明明代末期在禹州还有钧瓷烧制” 。
然而 , 在禹州至今仍不发现明代初期和中期烧制钧瓷的线索 , 这有待今后的考古发现 。 南方的江苏宜兴和广东石湾等地却于明宣德年间 , 涌现出不少仿制钧器的窑口 , 有的仿制的还相当出色 。 特别是江西景德镇窑仿烧的窑红釉器物 , 通体红艳 , 光泽明丽 , 微泛橘绉 , 欲称“宝石红” , 历受珍视 , 被宫廷纳为贡品 , 红极一时 。
钧瓷|说说钧瓷那些事:中国钧瓷历史文化之四——衰落篇
本文图片

三、钧瓷在清代的处境
大清王朝建立后 , 随着社会的逐步稳定 , 封建经济渐渐复苏 , 瓷业生产进入繁荣时期 , 特别是康乾盛的到来 , 使中国陶瓷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 但钧窑技艺因失传已久 , 一直处于断烧时期 。 然而 , 随着全国制瓷业中心的南移 , 南方瓷业生产进入了突飞猛进的兴盛发展时代 。 素有“瓷都”之称的江西景德镇 , 出现了彩绘的花鸟、人物、虫鱼、山水等瓷艺新技 , 其作品艳丽逼真 , 且有镂空、堆花、剔花等新的装饰技法 。 随之 , 皇室在景备镇设置御器厂 , 专为宫廷烧制御用贡品 , 使景德镇瓷器名扬天下 , 享誉海外 。
景德镇窑除烧制本地特产外 , 还大量仿烧宋代名窑作品 。 特别是“雍正皇帝对宋代名窑十分青眯 , 因此 , 宫廷不仅大量收藏宋代流传下来的名窑瓷器 , 而且还命景德镇御器厂仿制 。 ”“在仿制的宋代名窑瓷器中 , 以仿钧最为成功 。 ”
清雍正七年(1729年)三月 , 景德镇御器厂协理陶务的唐英曾派厂署幕友吴尧圃来禹州来调查钧窑器釉料的配制方法 , 并赋有《送吴尧圃之钧州诗》 , 诗曰:“……春风送客钧州路……此行陶冶赖成功……陶熔一发天地北 , 神工鬼斧惊才雄 。 ”“雍正七年以后 , 宫廷档案中屡见景德镇仿钧釉成功的记录 , 是与吴尧圃的调查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分不开的 。 ”据《中国陶瓷史》记载:“雍正八年十月二十日……一将年希尧烧造来的仿钧窑磁炉大小十二件呈览 , 奉旨此炉烧造得很好 , 传与年希尧照此样再多烧几件(造字3332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