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磊|作家观察|侯磊:是什么把戏曲圈起来了?

编者按:21世纪以来 , 全球经济、科技迅速发展 , 文化、艺术紧密交互 , 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骤然缩短 , 人们的交往方式 , 社会和文化形态 , 都带有着这个时代特有的表征 。 就此 , 围绕科学、艺术、心理、医学、伦理、环境等相关议题 , 新海南客户端文化频道与海南国际传播中心 , 邀约我国知名作家、诗人、学者 , 联袂推出“作家观察”系列访谈 , 敬请关注 。
回顾传统文化的“出圈”路径 , 我们不难想到: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 这是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 , 也是艺术普及的壁垒 。
文化的表达形式层出不穷 。 近年来 , 传统文化频频“出圈” , 以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 。 从2016年的电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到2021年河南卫视春晚推出的节目《唐宫夜宴》 , 都成功打破了文化传播“壁垒” , 其策划推出的文化产品深入大众;再例如当下 , “上戏416女团”就是凭借一曲京腔翻唱的《赤伶》成功出圈的文化案例 , “上戏416女团”的文化“出圈”仅是偶然吗?传统文化“出圈”的背后是什么呢?
本期 , 新海南客户端文化频道、海南国际传播中心专访知名青年作家侯磊 , 带来他的观点:
侯磊|作家观察|侯磊:是什么把戏曲圈起来了?
本文图片

侯磊 , 北京人 , 青年作家 , 诗人 , 昆曲曲友;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 文学硕士 , 热衷于北京史地、民俗、戏曲、掌故等的研究 。 著有长篇小说《还阳》 , 中短篇小说集《冰下的人》《觉岸》 , 北京非虚构三部曲《声色野记》《北京烟树》《燕都怪谈》 , 文史随笔集《唐诗中的大唐》《宋词中的大宋》等 。 有部分作品改编成影视及译为外文发表 。
侯磊|作家观察|侯磊:是什么把戏曲圈起来了?
本文图片

1、 侯磊老师您好 , 从“上戏416女团”案例而言 , 这群女孩以创新的形式将传统京剧在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 , 吸引了许多青年观众 , 您认为她们“出圈”的原因是什么?
侯磊:因为她们的表现形式 , 艺术手法很新颖、很炫 , 新媒体的传播方式非常的短平快 , 能成几何形式扩散开 。 如今新媒体的传播已经倒推在影响创作了 , 并渐渐改变了人们对艺术的理解 。
每个时代有不同的艺术 , 也有着不同的传播方式 , 即不同的出圈方式 。
但这些女孩的作品有个问题:她们唱的戏歌儿 , 比正经戏曲在难度要低上很多 。 艺术是一个复杂的展现过程:主题的深度 , 演出技巧的难度 , 表现方式的多样性……都要有 。 她们恰恰大大简化了戏曲 , 太简化了就没生命力了 。 真唱段《锁麟囊》的“春秋亭” , 跪在舞台中唱大段的《三堂会审》 , 《探母》里干板剁字的对唱 , 练一段扔、接、拍、拨、磕、踢、蹬、绕等技法全面的武旦打出手 , 在《挡马》一出里展现椅子功 , 《别姬》里那段剑套子的火候怎样了?能不能扎上大靠三张桌子下高……那样好才是真好 。
这里存在着何为本 , 何为末的问题 。 举个例子 , 有的戏校教学时有小品课 , 学生要学演小品——这种小品最初是训练话剧演员的 , 要演员在十几分钟内演一段故事 , 后成为晚会最常见的形式 。 固然它对学班表演有作用 , 但不可本末倒置 , 只上好小品课不算好的唱戏的 。
2、 传统文化的式微 , 您认为传统戏曲应如何借力新媒体技术 , 实现传承与发展?
侯磊:戏曲是一门表演艺术 , 但它首先是歌唱艺术 。 老观众都不说去看戏 , 都说去“听戏” 。 唱念做打舞 , 首先听的是唱 , 之所以那么咿咿呀呀地唱 , 是因为这么唱好听 , 有味儿 , 有值得琢磨的地方 。 戏曲之曲 , 即是唐诗宋词元曲之曲的 。 古人用这种歌舞来演故事的方式来酬谢神明 , 人是分享神宇 , 接受教化 。 拿起八百年前关汉卿的《单刀会》 , 按照昆曲的腔调张嘴就唱 , 几乎不用改动 , 这才证明中国文化流传至今 , 古典文明曾存在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