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磊|作家观察|侯磊:是什么把戏曲圈起来了?( 三 )


5、 您认为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过程中 , 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的创新和内容形式的创新哪个更重要?
侯磊:我认为都重要 。 我是搞创作的 , 重点谈内容形式的创新 , 这是非常非常难的 。 绝大多数创作者创作了一辈子 , 艺术上并没有多少创新的东西 , 只是在完成工作 , 能创新并立住的才是大师 。
戏曲和新媒体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的 , 戏曲就是新媒体 。
戏曲自从有的那天 , 就要靠编新戏活着 , 它本身就是不断创新的 , 不创新、难创新就意味着这门艺术的没落 。
我最近在看《川剧传统剧目集成》 , 专门有《时事时装戏剧目》 , 收录了各种奇葩剧目;又看文明戏作者朱双云 , 在汪精卫活着的时候 , 就出版剧本《汪精卫卖国丧身》 , 汪精卫是生行应功 , 按丑角儿来扮 。 翻译家钱稻孙作有杂剧剧本《但丁梦》 , 也令人遐想但丁在戏曲里的扮相 。 民国时有京剧《罗宾汉》 , 把世界名著改编成戏曲 。 因为戏曲是活的 , 是根据舞台实践而来的 。 徽班进京时因为创新才有了京剧 。 徽班唱的是徽调 , 进了京按北京的语音来唱念 , 把湖北的汉剧里的二黄腔拿过来 , 梆子、昆曲等各个剧种里的戏拿来演唱 , 这才慢慢有的京剧 。 而全国各地跑码头的戏班 , 都是走到哪里 , 当地人想听什么 , 立刻“钻锅” , 把其他剧种里的戏拿过来就改成当地的 。 昨天发生一个新闻 , 哪哪有一个奸情人命的案子 , 老百姓想看 , 立刻编成戏 。 就像评戏《杨三姐告状》一样 , 现编现唱 , 现学现卖 。 因为演员得靠唱戏活着 。 同样 , 舞台上同一个角色由不同的人来演 , 细节都不一样 。 演员要发挥自己的特色 , 腿好的就多踢腿 , 跟头好的多折跟头 , 嗓子冲的飙高音、唱嘎调 , 唱不上去落调门找韵味儿 。
侯磊|作家观察|侯磊:是什么把戏曲圈起来了?
本文图片

郭德纲的京剧单 。 侯磊 摄
戏曲就像相声中的现挂(现场抓笑料)一样 。 这种抓热点创作 , 即兴创作 , 随时润色修改等的特点 , 都有新媒体的成分 。
戏曲创新的成功却并不多 , 很多戏演几出就挂起来不唱了 。 原因如下:
一、 现在编导、演员等会的太少 , 就没有创新的能力 。 梅兰芳那个年代的好演员会四百出以上 , 现在会几十出都不少了 。
二、 传统文人对于戏曲有着很大的帮助 。 梅尚程荀四大名旦 , 都有各自的“后援团” 。 梅兰芳有齐如山、李释堪、冯耿光等 , 程砚秋有罗瘿公、翁偶虹 , 荀慧生有陈墨香 , 尚小云有清逸居士溥绪、武侠小说家还珠楼主等 。 梅兰芳能写会画 , 跳舞 , 演话剧 , 罗瘿公赏识程砚秋 , 给他添置行头编排新戏 , 请徐悲鸿为他作画 , 还教他读书习字、钻研音韵 , 请人来排昆曲 , 每周一、三、五亲自接他去看电影 , 牵线让程砚秋拜梅兰芳为师 。 如今人们的文言文、古诗词等传统文化修养赶不上 。 戏曲演员向文人求学的风气也没有了 。
侯磊|作家观察|侯磊:是什么把戏曲圈起来了?
本文图片

梅兰芳1916年编演的新戏《一缕麻》 , 取材于《小说月报》月刊上的短篇小说 。
三、 从前剧团是私营的 , 卖的就是挑班的角儿 , 角儿没能耐 , 全班都挨饿 。 过去的名角儿自己特别能琢磨戏 , 是艺术的发明家 , 他们得会自己发明创造 。 马连良开过唱片社 , 他琢磨灌唱片的录音效果 。 他能让人搬张桌子 , 在桌上放把椅子 , 请琴师坐上去拉琴录音试音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