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追夫人@《岳南大中华史》引发新一轮“考古热”这届年轻人为何越来越迷考古?( 二 )


在《岳南大中华史》这本书中,他通过对各大考古发现的翔实记录与探索,追溯文物的历史文化脉络,希望即使再过五十年、一百年,大家去博物馆参观文物后,也能有途径知道文物挖掘、考古的背后故事,甚至了解考古发现那个年代整体的更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等,而不是只看到冷冰冰的器物和简短的几句话介绍。
更值得一提的是,《岳南大中华史》书写的大部分考古发现,都来自中原地区之外的文明遗址,尤其是对古蜀国、曾国这些相对“边缘”的文明和历史花了大量篇幅,这背后体现的正是岳南的大中华史观。他表示《岳南大中华史》在策划之初,就是希望用12场考古大发现串起五千年文明史,从北京人到夏商周、从中原地区到边缘文明,一个朝代描写一个遗址。许宏也曾说过,“只懂中国已经搞不懂中国了”,提醒大家用一种更广的视野去看待历史。
【 辛追夫人@《岳南大中华史》引发新一轮“考古热”这届年轻人为何越来越迷考古?】全民“考古热”背后,也要警惕考古就是盗墓的误解
近年来,考古学似乎逐渐从一门小众学科一跃成为网红话题:各地博物馆网红文创爆红出圈,三星堆每次上新都能在社媒引起热议……尽管如此,大众对考古仍存在诸多误解,有人戏称考古为“官方盗墓”,有人将考古学科和盗墓小说混为一谈。
对此,从事多年考古工作的许宏表示,一方面对“考古热”深感欣慰,非常乐于见到考古这门“无用”的学科能受到广泛关注,这是经济高速发展、全民文化素养提升表现;但另一方面,对“考古热”带来的偏娱乐化倾向,许宏也表示了担忧,“一提到考古就说盗墓,央视找我做读书栏目,居然建议我讲最早的中国,说我们从盗墓开始谈吧,我非常不高兴,怎么还是这样一个层次呢?但是我同时知道,这应该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这说明对考古这门学科的科普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另外,在许宏看来,这个“考古热”是互动的。现在考古人奚牧凉学术论文就是做公众考古的,很难得,考古人放下身段,开放考古挖掘工地,本科以上的都可以参加一定的挖掘,这都是很好的事儿,从孩子开始,就热爱考古,热爱我们古代文化,增强文化保护意识,这都非常好。希望今后能形成合力,共同换回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
辛追夫人@《岳南大中华史》引发新一轮“考古热”这届年轻人为何越来越迷考古?
文章插图
对于如何正确引导大众对考古的兴趣,两位老师都选择了自己擅长的方式。岳南通过强大的写作能力,将原本小众的考古发现写成了让人欲罢不能的考古文学,以书中“北京人头盖骨下落之谜”为例,前期的挖掘过程资料详实、娓娓道来,后半部分写头盖骨遗失过程,一波三折,惊心动魄。对岳南强大的叙事能力,许宏也表示了深深的认同,并表示希望自己的创作也能“步岳南先生之后尘,把考古学娓娓道来”。同时,许宏在现场也公布了自己的新书《溯源中国》即将面世的消息,并表示自己将继续面向公众进行考古科普工作,通过录制有声课程、开设视频账号,让更多年轻人爱上考古。
《岳南大中华史》的走红不是意外,作为一本内容详实,正经科普的历史读物,岳南以严谨认真、处处有典的态度书写,将历史与考古新发现融入文学之中,满足了大家读故事就能读到历史和考古科普的需求。而年轻人沉迷“考古学”,不仅是看这些惊心动魄的考古大发现如何一次次重建我们对中华文明的认知,更是在满足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
文/北京青年报采访人员 张恩杰
编辑/乔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