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道#为视障者点亮智慧生活(体验·新时代·追梦人·“急难愁盼这样解决”)( 二 )


读屏软件犹如视障者上网的“盲杖”,但它要领好路,还少不了一条通畅的“网络盲道”。
调出手机的读屏模式,采访人员很快就体验到“网络盲道”上的障碍。某音频软件的“播放”键,识别后只读成“按钮”两个字;一些页面上表达“更多”意思的“+”号键,读出来却是一堆乱码;写在图片上的文字,基本读不出来。王孟琦说:“对这些内容,视力正常的人一看就明白,但对我们就是障碍,个别关键环节堵住了,产品可能就用不了。”
优化上网体验并不简单
作为一家公益组织,过去,研究会主要教视障者使用电脑。移动互联网兴起后,手机慢慢成了上网的主要工具。哪里有障碍,用户最清楚,为什么不请懂计算机的视障者来优化?就这样,刘彪、王孟琦等加入研究会,成为我国最早的一批视障工程师。
畅通“网络盲道”,不是只提点意见。朗读、交互、设计的障碍,一开始没人清楚,视障工程师逐个去研究,摸索解决方法。
刘彪的主要工作是写代码。他不用开电脑屏幕,戴着耳机,边听边写一行行代码。多数时候,他半低着头,双手搭在键盘上,噼里啪啦地敲字符。有时候遇到了坎儿,他会摘下耳机,若有所思。
大学里,刘彪学的是针灸推拿。“我可是8年老中医。”他露出两颗“松鼠牙”,回忆起自学编程的日子。
“我的编程知识是小时候让妹妹照着教材一句一句念的。”妹妹念一遍,刘彪就用磁带录下来,录完一段,背下一段。50天听完第一本教材,记了200多页的盲文笔记。“开始像听天书,后来慢慢找到了点感觉。”刘彪说,现在想起那些代码,脑子里都是妹妹的读书声。
王孟琦做的则是无障碍测试工作。加入研究会后,他总结出了一套测试方法。在视力正常的同事们的协助下,他还学会了用截图、标注等方式,把发现的问题、提交的解决方案转换为视觉化表达。
“干这个,技术含量其实蛮高的。”王孟琦自豪地说。有一次,一家互联网大企业找到研究会,希望旗下的某个产品适合视障者用键盘操作。王孟琦和研究会的同事们写出厚厚的无障碍键盘交互稿,对方惊讶极了:“没想到你们这么专业。”
另一位视障工程师吴益明,高高瘦瘦,身上同样有股不服输的劲头。2015年,从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毕业后,为了谋生,他做起了推拿工作。那段时间,白天上班,晚上自学编程。两年多后,他如愿加入研究会。2017年12月26日,他清楚地记得接到录用电话的日子,当晚兴奋得没睡着。
研究会的视障工程师团队合作越来越默契,大家密切合作,有的做无障碍测试,有的做用户渠道运维,有的写优化代码。每天上午10点直到深夜,在研究会20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敲键盘声、电话声此起彼伏,忙起来的时候,你一言我一语,像热闹的集市。
期盼汇聚更多力量
研究会里,还有一位25岁的视障工程师周富贵。他曾开发了一款名为“掌中世界”的应用,这是由视障者开发的首个在苹果应用商店上架的产品。去年3月他加入研究会,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帮到更多的人。
“感谢你们,让各种软件用起来没障碍,帮助我能一路读到博士。”这是一位香港中文大学视障者用户的反馈。尽管工作辛苦繁忙,但这样的回馈多了,研究会的工作人员更加体会到做这件事情的意义。
让他们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机构和个人,自觉参与到“网络盲道”的建设中来。针对产品的优化,视障工程师给出建议和方案,而要让“网络盲道”更畅通,还需软硬件企业适配调整。
刘彪举例说,在软件层面,一些常用的社交软件、购物软件、网银软件等,纷纷与研究会合作,根据视障人群的需求,对产品做了精细化的适配。硬件层面,华为等手机厂商则根据视障工程师的建议,对手机系统做了无障碍深度优化,制定了无障碍设计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