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天王小生陈笑风其人其事

【广州|天王小生陈笑风其人其事】广州|天王小生陈笑风其人其事
文章图片

广州|天王小生陈笑风其人其事
文章图片

陈笑风《山伯临终》剧照
广州|天王小生陈笑风其人其事
文章图片

陈笑风(左)、马师曾(中)、红线女表演《屈原》
广州|天王小生陈笑风其人其事
文章图片

从左到右:任剑辉、陈笑风、文觉非、白雪仙
文/彭寿辉 图/广州市粤剧风腔艺术研究会提供
【编者按】
本文主体部分2020年曾刊发于香港《戏曲之旅》杂志(总第218期) 。 现经作者修改并由该杂志授权 , 交予本版重新刊发 。
11月29日 , 惊闻荣获“粤剧艺术终身成就奖”称号、有“天王小生”美誉的陈笑风 , 离开了舞台和热爱他的观众 , 驾鹤西去 , 粤剧界又痛失了一位大师级的表演艺术家 。 陈笑风以“求美求实求真”为宗旨 , 塑造了众多个性逈异的古今人物角色 , 令观众过目难忘;他与著名乐师文卓凡等人互相琢磨 , 创立“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风腔”;他演唱的《山伯临终》《宝玉哭睛雯》等粤剧名段广为传唱 , 令听众百听不厌 , 如饮醇醪 。
我和陈笑风1980年相识 , 相知、相交数十载的难忘往事 , 历历如在目前 , 我们亦师亦友 , 我尊称他为“大哥” , 多次畅谈 。 “大哥”向我屡述初入戏行直至成名的甘苦 , 他始终认为自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演员 , 从不居功自傲 。 他多次坦言自己对舞台的敬畏和对前辈编剧家的尊重 , 感恩他们的创作 , 助自己成名;对舞台的灯光布景师、棚面乐手、大小配角也心存感激 , 他说没有众人配合、支持 , 自己也难成气候 , 独木不成林 。
陈笑风在艺海遨游七十度春秋 , 虽非科班出身 , 却以超负荷的毅力 , 苦练粤剧“五功四法”基本功 , 广采厚积而成为“自我成长”、“高度自觉”的表演艺术家 。 “大哥”一派谦谦君子之风 , 待人诚恳 , 从不摆架子 。 他对徒弟尽心尽力 , 诲人不倦 , 无论何时何地 , 都以传承粤剧为己任 。
大学生无心插柳入戏行
陈笑风早年就读于广东大学土木建筑工程系 , 本来志愿是做一名工程师 。 但解放前那个“毕业即失业”的年代 , 难偿夙愿 , 只好转到父亲陈天纵主持的音乐茶座拉小提琴 , 后为谋生计又去了吴惜衣、吴粉超领衔的粤剧团“做大戏”(粤语 , 即从事粤剧表演 。 编者注) 。
著名文武生丁公醒慧眼识英才 , 认为陈笑风悟性高 , 能举一反三 , 文化水平也较高 , 音准、乐感极强 , 兼有与生俱来的好嗓子 , 是一块难得的演戏料子 , 因而对他悉心教育点化 。 在随剧团赴南洋演戏长达三年的时间里 , 陈笑风频繁地登场献艺 , 虽然苦累 , 却在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经验 。 陈笑风在马来西亚的槟城主演《关公月下释貂蝉》时 , 竟跨了三个行当 , 先后扮演“吕布”“貂蝉”“陈宫” , 被传颂为艺坛佳话 。 陈笑风则忖思 , 在名班(角)林立的上世纪四十年代 , 优胜劣汰 , 身为文武生必须允文允武 。 于是他进一步向龙虎武师学习开打、手法、身段 , 闲时便刻苦练功 , 为日后回广州演戏垫定厚底 。
广戏路文武兼善创“风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