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天王小生陈笑风其人其事( 二 )


陈笑风每唱一段粤曲 , 都会反复琢磨曲情、曲义 , 一唱一咏 , 乃至一句道白、一声叹息 , 都从人物的身份、性格、遭际出发 , 令闭目听曲者如见其人 , 如临其境 , 同悲、同喜、同愤、同恨 。
陈笑风曾谦言 , “风腔”的形成与升华 , 除了得益于他早年喜读唐诗宋词、练字绘画 , 文化水平较高的内因外 , 更重要的外因在于当年幸得著名编剧、精通音律的陈冠卿以及著名乐师文卓凡的扶掖、点化 。 他始终铭感在心的是 , 三人共同反复设计每一段唱腔、道白 , 浅唱低吟 , 直至符合人物的内在情感为止 。 陈笑风感言 , 如果没有与两位良师的互补琢磨、提点 , 就没有今天享誉海内外的“风腔” 。
陈笑风饰演的“贾宝玉”“梁山伯”“郑元和”“张逸民”“朱弁”等小生角色已臻极致 , 深入人心 。 其实 , 他的戏路不止一家 , 在古装剧《天罡剑传奇》《昭君公主》《三帅困崤山》《浪子燕青》中他饰演的“李离”“呼韩邪”“先轸”“燕青” , 均脱尽其小生本色 , 也相当传神 。 陈笑风还在现代粤剧《六号门》《红灯记》《红色娘子军》《陈铁军》等剧目中扮演的“胡二”“李玉和”“洪常青”“周文雍”等角色 , 也甚出色 。 一次 , 我提到早年看过他在现代粤剧《草原之歌》中饰演的青年牧民 , 身穿藏族服装 , 神采奕奕 , 载歌载舞 , 至今仍存印象 。 陈笑风惊喜地说 , 我已经忘记这出戏了 , 难得你还记在心里 。
善切磋“量身定制”为角色
演员的人生感悟、文化底蕴、艺术修养是塑造角色的重中之重 。 陈笑风扮演不少书生、公子 , 均各具风采 , 绝不雷同 , 力求千人千面 。 每次排练新戏 , 他都先默后悟 , 琢磨剧中之事、事中之意 , 从角色五味杂陈的经历出发 , 设计相应的唱腔、道白、形体动作和眼神 。
每排新戏 , 进入连排时 , 他必约我到排练厅观看 , 翌日则到位于东山龟岗的陈宅或广州酒家相叙 , 听取意见 。 有一次畅谈《焚香记》一折 , 王魁落难 , 在街头手捧义仆给他的冷饭粥 , 迫不及待地喝着……我觉得人在饥饿之时忘形 , 虽有失书生的体面 , 也情有可原 。 陈笑风则提到 , 京剧名角俞振飞饰演的王魁喝罢冷饭粥 , 还用舌头舔净碗边 。 我建议为“王魁”设计两个外部神态——眼神飘忽、举止轻浮 , 展示其复杂的心理状态 。 陈笑风寻思片刻 , 提出可否以左顾右盼 , 见街上无人即急忙捧碗喝粥?我说妙极 。
舞台上 , 无论大小道具 , 都是演员借物抒情言志之物 。 在“宝玉”私访“晴雯”的一幕 , 陈笑风久久不能抽离角色——当宝玉急步入柴房 , 看见晴雯气若游丝 , 因为数日滴水未进 , 求“二爷”给她一啖茶水 。 “宝二爷”在大观园用的是金壶玉碗 , 不知茶壶在哪里 , 晴雯手指案上的黑色茶壶 。 饰演宝玉的陈笑风用水袖擦拭茶壶上的灰尘后 , 还是说茶水已存放多日 , 劝她不要饮 , 但晴雯一再要求只饮一啖……每次演到这里 , 陈笑风都手捧茶壶 , 伤心落泪 。
陈笑风视我为知己 , 有什么乐事、心声都对我倾诉 。 有一年 , 他从美国演出回来 , 兴冲冲对我说 , 他演《焚香记》接到当地一位著名剧评家的来信 , 说“王魁”的一顾一盼十分传神 , 使她忘记是在看中国的戏剧 。 事后还送了一支钢笔给他 , 十分开心 。 一株挺拔的百年榕树 , 别人不以为意 , 陈笑风能从中感悟其历尽沧桑的深沉之美;声声轻桨摇空谷 , 他赞赏这是难以言传的意境之美……难怪陈笑风饰演的书生、公子角色的书卷味特浓 , 与他无处不在的艺术感悟不无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