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刘先银经典点说心理提升的四种境界:境、镜、静、净皈依於敬字

刘先银经典点说心理是内在生命的成长 刘先银经典点说心理提升的四种境界:境、镜、静、净皈依於敬字 ,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座孤独守望的灯塔 , 别人进不来 , 自己也出不去 。
成长|刘先银经典点说心理提升的四种境界:境、镜、静、净皈依於敬字
文章图片
刘先银 2013 北京 , 刘先银著:《医者意也》
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 , 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 , 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 , 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 , 六十岁无论听到什么 , 不用多加思考 , 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 , 并明辨是非 。 七十岁我的道德修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 , 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 ”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 , 孔子在谈到为政时 , 作的自我报告 。 他用简单几句话 , 报告了自己一生的经历 , 他说十五岁的时候 , 立志做学问 , 经过十五年 , 根据他丰富的经验 , 以及人生的磨练 , 到了三十岁做人做事处世的道理确定了 , 这个人生非走这个路子不可 。 但是这时候还有怀疑 , 还有摇摆的现象 , “四十而不惑” , 到了四十岁 , 才不怀疑 , 但这是对形而下的学问人生而言 。 还要再加十年 , 到了五十岁 , 才“五十而知天命” 。 天命是哲学的宇宙来源 , 这是形而上的思想本体范围 。 到了“六十而耳顺” , “耳顺”的道理就是说 , 自十五岁开始做人处世 , 学问修养 , 到了六十岁 , 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 , 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 , 不生气 , 你骂我 , 我也听得进去 , 心里平静 。 很明确是非善恶 , 对好的人觉得可爱 , 对坏的人 , 更觉得要帮助改成好人 , 要这样平静 , 这个学问是很难的 。 不生气 , 只记恩不记仇 。 然后再加十年 , 才“从心所欲” 。 西方的文化就是自由 , 但下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话:“不逾矩” 。 人与人之间要有一个范围 。 “从心所欲”——自由而不能超过这个范围 , 所以“不逾矩” , 同时这句话也通于形而上的道理 。 十有五而志于学 , 决定学的方向 。 三十而立 , 确定一生的原则 。 四十不惑 , 对人生目标不再动摇 。五十知天命 , 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 。 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 , 我们看到和感受到的往往是身体和知识、能力的成长 , 却很难感受到内在生命的成长 。 一个人随着身体分娩出母亲的子宫 , 心理上也开始了一个诞生的过程 , 我们称之为一个人的内在生命的成长 。
成长|刘先银经典点说心理提升的四种境界:境、镜、静、净皈依於敬字
文章图片

【成长|刘先银经典点说心理提升的四种境界:境、镜、静、净皈依於敬字】内在生命的成长和发展过程 , 有 境、镜、静和净四个阶段 。 而这四个阶段和心理提升与禅修追求的过程有异曲同工之处 , 非常相似 。 但是一个人能到达哪种境界 , 取决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 , 生活经历和内在智慧的发展层次 。 【 境 】 的阶段 , 犹如活在梦中 , 受着命运之手的牵制 。 【 镜 】 的阶段 , 开始学会自我反思 , 能够找到一种【存在感】的感觉 。 【 静 】 的阶段 , 会由衷地体验到一种生命的自由和喜悦 。 而到了【 净 】 的阶段 , 那是一种合一无二的境界 , 没有分别 , 没有对错 , 没有好坏的境界 。
【境】的阶段 ,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环境】 , 这个阶段相当于人类的梦中阶段 。 我们都知道一句话:境由心生 。 如果按照我们学过的辨证唯物主义 , 那这句话纯粹是唯心 。 研究表明 , 心理的变化经验越来越让我看到一个事实:一个人的性格如何制造了自己的困难 , 一个人的心态如何造成了他今日所处的环境 。 当我们在婚姻的困境中苦苦挣扎 , 自我折磨 , 亲朋好友的开导都无法改变这样的偏执 , 所有的人都看得清楚明白 , 就这样下去只能越来越受伤 。 就像活在自己的梦里一样……在自己的性格制造的梦里 。 性格决定命运 , 这句话应该更通俗 , 更容易理解 。 其实 , 性格就是身体的延伸 , 更是心灵的外化 , 而命运就是我们所说的出生家庭 , 成长环境 , 对世界的认知程度 。 多数人遇到困境时 , 只知道一个办法:和外在环境纠缠 , 却没办法理解一切的困难源于内心 。 心能包容万物 , 亦能制造自我的困境 , 当然更能化解困境 。 只知道改变环境 , 却不改变自己 , 就和一个人生活在梦中差不多 。 当你能明白境由心生时 , 才是真正的梦醒时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