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怀古#老刘我偏要,笑着活下去

西塞山怀古#老刘我偏要,笑着活下去
文章插图
“孤舟蓑笠翁”的柳宗元有个好兄弟叫刘禹锡。
好到什么程度呢?好到柳宗元死后,刘禹锡可以替他养儿子。
虽说是好兄弟,可刘禹锡与柳宗元在性格方面,简直是两个极端。同样是贬谪,柳宗元在“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刘禹锡却在“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你若问刘禹锡是如何在政治漩涡中存活下来的,估计他只会告诉你三个字:乐天派。
诗名是我的敲门砖
刘禹锡没有什么顶级士族的头衔,父亲只是个地方小官。中年得子有了刘禹锡,万般激动,翻遍古书,给儿子取了“刘禹锡”这么个名字。“禹锡玄圭,告厥成功”,意思是尧帝为了表彰大禹治水的功绩,赐给他一块玉佩,“锡”在这里,就是赐的意思。
可在长安混,他总要有点名门后族的身份来标榜自己。于是刘禹锡绞尽脑汁,终于认祖归宗,到处宣扬自己的祖先是汉景帝贾夫人之子刘胜。他的朋友们都知道咋回事,可为了维护刘禹锡的脸面,谁也没有去戳穿他。
事实证明,这个做法是正确的。刘禹锡在认祖归宗这件事上的聪明才智为他今后的科举生涯贡献了不少力量。贞元九年,刘禹锡二十二岁,中了进士。这在此时几乎是轰动性的新闻了。要知道,一代“诗魔”白居易,就那个写“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人,考上进士时也都已经二十七岁了。
少年成名,白手起家。刘禹锡没有柳宗元身上那么重的家族荣耀,他所期待的,只是一个在朝堂上发光发热的机遇。
这个机遇,王叔文给了他。
王叔文这个名字虽然陌生,可他的职位却像颗黑暗之中的明珠。太子侍读,负责给太子讲学的。将来太子继位,他就会坐上李白梦寐以求的职位——帝王师。当这条橄榄枝伸过来时,刘禹锡什么也没说,义无反顾地握住了枝条,并且不忘带上自己最好的朋友柳宗元。
彼时王叔文辅佐的太子李诵还惴惴不安地生活在老皇帝的高压下,刘禹锡这一站队无疑是兵行险招。可他运气好,他赢了。贞元二十一年正月,李诵有惊无险地继位,成为后来的唐顺宗。跟随他的一众老臣,包括刘禹锡和柳宗元瞬间官袍加身,成了御前的红人。
柳宗元成了从六品礼部员外郎,而饱受王叔文器重的刘禹锡更是风光一时,被任为屯田员外郎,管理国家财政。为了顺应皇帝改革,刘禹锡、柳宗元和王叔文等人一同组成了“二王刘柳”集团,大刀阔斧地改革,想要为唐朝的落日争取一点喘息的时间。
可他们所依附的君王唐顺宗并不给力。这不,刚刚坐上皇位,就因为风疾一病不起。次年在宦官、藩镇和旧臣的合力运作下,成了皇陵又一口棺椁。
刘禹锡傻眼了,与之而来的,是他料想不到的狂风骤雨。
一朝天子一朝臣,说的就是他
刘禹锡作为唐顺宗朝的天子近臣得罪了不少人。这其中就有当时的广陵王,现在继位的唐宪宗李淳。
唐宪宗爆冷门式上位,正是坐不稳龙椅的时候。矛头第一个就对准了唐顺宗朝的老人。王叔文被处死,王伾也死得莫名其妙,他们这些人被分散到了各个偏远地方做司马。哪怕这样,唐宪宗还是觉得对刘禹锡等人的处罚太轻,特意加上一条“纵逢恩赦,不得量移”,简直就是把他们钉死在了那片穷山恶水之中。这就是历史上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刘禹锡走在去往朗州的贬谪路上,回忆起那段革新行动,一共持续了一百多天,连成效都没有看到,就随着顺宗的棺椁一起埋葬进了皇陵。那一年是永贞元年,他们的革新被称为“永贞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