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才两个月,你就把“绝绝子”彻底忘了( 二 )


时代|才两个月,你就把“绝绝子”彻底忘了
文章图片

《你们那好好说中文得判几年?》节选 /微博
这篇文章给绝绝子的走红添了一把柴 , 让其从此走上“黑红”之路 , 部分网民对“绝绝子”积压已久的不满就此开始蔓延 。
不久后出现的“国家级朗诵” , 催生出各种方言版本的《绝绝子圣经》、网民狗头保命式的玩梗讽刺 , 多家主流媒体也相继发文对“绝绝子”“yyds”的泛滥现象进行批评 。 一场“反绝绝子”的狂欢又开始了 。
时代|才两个月,你就把“绝绝子”彻底忘了
文章图片

时代|才两个月,你就把“绝绝子”彻底忘了
文章图片

值得玩味的是 , 在这场对“绝绝子”的讨伐中 , 很多人一样是三句不离梗:“蚌埠住了家人们”“我不懂但我大受震撼”“好像有什么大病”……用魔法反对魔法 , 究竟是在捍卫所谓汉语的纯洁性 , 还是仅仅在发泄情绪呢?
时代|才两个月,你就把“绝绝子”彻底忘了
文章图片

有网友在“国家级朗诵”视频下留言:一直在刷“蚌埠住了”的人和“绝绝子”有啥区别?/bilibili
很快 , 像许多过往的网红热词一样 , 惨遭围剿的“绝绝子”落荒而逃 , 取而代之的是“emo”“ 社交牛逼症”“咱就是说”“一整个爱住”等新词热梗 。 再过一阵子 , 谁去谁留不得而知 。
流行语的出圈与退场 , 也许冥冥之中早有安排 。 作为见证者的我们 , 有人随波逐流涌入轮番上演的狂欢中 , 有人高高在上试图扮演语言警察 , 也有人不管不顾任其自生自灭 。
不好好说话 , 到底是为了什么?
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年轻人 , 为什么最终亲手驱逐“绝绝子” , 背后的原因难以一概而论 。 亚文化丛生的年代 , 每个人边界雷区不一样 , 喜好癖好不一样 , 有人觉得“绝绝子”是圈地自萌的群体趣味 , 有人觉得是毫无意义的汉语之耻 , 如前所述 , 还是用法和用量的问题 。
常见的绝绝子句式多为女性使用 , 因此有人将其作为“精致女孩”们的靶子来打 , 其实 , 在滥用网络热词这件事上 , 并不分男女——部分离开抽象话和不雅字眼就活不下去的男性 , 某些离开口癖和话渣就不会表达的人 , 都同样要反思 。
时代|才两个月,你就把“绝绝子”彻底忘了
文章图片

“反绝绝子”的流行 , 是否包含着一定程度“厌女”的社会症候?/bilibili
批评也好 , 反批评也罢 , 我们都不如俯下身来 , 观照他人或自身在频繁使用网络流行语时的内心需求 。 只有当你真正了解一个事物 , 才能理解它 , 哪怕不认同 。
在澎湃新闻人物栏目播客《涟漪效应》一期中 ,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系教授邓建国或许给了我们一个思考的入口 。 他表示 , 主流语言之外的一些俚语 , 既可以作为一种共同的语言 , 也可以作为一种区分的语言 , 这恰恰满足了一个社会人想获得身份认同和身份建构的需求 。
绝大部分普通网民在现实生活中掌握的话语权力并不多 , 通过不断复读和使用网络用语极易融入某个集体 , 进而获得归属感与认同感 。 而公众人物通过创造和使用新梗新词 , 势必能搭上流行文化的便车来营造注意力 , 效果也是有目共睹 。
比如凭“梗王”出圈的白敬亭 , 虽然没有太多好剧傍身 , 但粉丝数将近300万的微博小号全是他的“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