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新世纪文学二十年,青年写作者如何回应社会生活( 四 )


作家|新世纪文学二十年,青年写作者如何回应社会生活
本文图片

“新世纪二十年长篇小说20部”入围名单
“不管选择什么主题人物故事 , 话语方式才是真正的文本现实 。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梅兰认为 , 几十年来很多作家围绕贴近现实、反映现实的思路去写作 , 但使用的大多还是权力话语——要去教育 , 要去指导判断 , 要像精神导师一样要给世界找寻一条出路 , 告诉大家该怎么办 。
她因此尤其欣赏路内2020年出版的《雾行者》的话语方式:“它写底层 , 写边缘人群 , 写文学青年和世界的关系 , 但作品的核心并不是处理人和现实的关系 , 没有现实的野心 , 也不说教 , 相反是一个文学的人怎么用文学去观察、理解、抵抗甚至修改现实的残酷和疯狂 , 小说里一切的意义指向文学世界 , 那是一个比现实更为真实可靠的存在” 。
梅兰说 , 我们的文化传统里充满了权力的话语对人的塑造 , 要做人上人 , 而一个文学的人 , 一个真正自由的人 , 不应该在现实里面找到野心 。 “当代文学的问题也许根本不是如何去表现现实 , 而是在文学的帮助下对那个权力之人的全面解构和松绑 , 对于文学文本来说就是文学话语的去权力化 。 ”梅兰甚至直言 , 《雾行者》让她意识到 , 中国当代文学终于“当代”了 。
“《雾行者》这样的文本 , 才是金理所说的那种具有‘对决性质’的文本 。 相似的还有双雪涛的《不间断的人》 , 描绘出后人类时代的人的断裂与延续 , 写得同样非常动人 。 ”
作家|新世纪文学二十年,青年写作者如何回应社会生活
本文图片

路内《雾行者》
深入时代根本:“暗流涌动”
在回顾与观察之外 , 批评与反思也是这场论坛的重要内容 。 马兵提到 , “70后”是在新世纪的文学舞台上确立其主体性的一批人 , 大家总恍惚觉得这一批作家还是很年轻 , “可是我们想想 , ‘70后’作家到现在最大的已经50多岁 , 50岁大概是陈忠实写《白鹿原》的年纪 , 路遥写《平凡的世界》的年纪 。 而这次的评选活动 , 长篇入围里只有两部是‘70后’作家的作品 ,‘80后’作家的一部都没有 , 这个现象也值得我们反思 。 ”
在《文学报》评论部主任傅小平看来 , 总体而言 , 活跃于新世纪二十年里的“70后”“80后”作家以及刚开始起步的文学新人的创作依然不那么叫人满意 , 一方面原因在于他们中大多数写作者的语言表达比较粗糙 , 缺乏个人的特质;一方面在于想象力有所欠缺 , 尤其是基于现实的想象力、在现实与想象之间能产生巨大张力的想象力 。
“还有一点 , 他们的文学写作在探索性上也有所减弱 。 今年是安德烈·纪德逝世70周年 , 他的作品很少触及大事件 , 却为何在法国二十世纪具有风向标的意义?根本原因就在于他抓住了一些根本性的东西 , 比如一个时代的道德状况和精神状况 , 他把写作提升到了哲理和存在的层面 , 他捕捉的不是一个时代的浪花 , 而是写出了时代的暗流涌动 。 应该说 , 史铁生、张承志等作家曾经在这一方面有一些深入探索 , 但这一探索到了新世纪以后基本就断流了 。 太多的写作都停留于社会层面浮光掠影的记录 , 我想真正具有很高水准的写作肯定还要触及那些根本性的问题 。 ”
作家|新世纪文学二十年,青年写作者如何回应社会生活
本文图片

“新世纪二十年青年诗人20家”入围名单
诗歌方面 , 浙江工业大学副教授颜炼军、南京大学教授李章斌与诗人茱萸同样做了专业的分析 。 颜炼军直言 , 新世纪以来 , 信息社会的全面来临 , 历史经验的变幻与庞杂 , 给诗人作家的写作带来巨大压力 。 在语言技艺与经验幻象之间如何平衡 , 艺术如何介入现实等方面 , 不同代际、不同身份的写作者之间有很大分歧 , 或过于贴服经验的琐细甚至被其左右 , 缺乏超越性;或沉迷于空疏的语言构架 。 而实际情况也许是 , 具备总体象征力量的作品尚未多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