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很多文人并不以书法闻名 , 但是 , 书法其实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表达载体 , 所谓“书为心声”、“字如其人” , 在古代 , 文人都以笔墨作为沟通工具 , 所以 , 他们的书法墨迹也会自然流露各自的性格 。 历史上的很多政治家、文学家 , 其实都有颇高的书法造诣 。
但凡对古代文人造诣的评判标准,无外乎“诗书双绝” 。 而对于王安石来说 , 其诗文成就自不必谈 , 在中国文学史上 , 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 , 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 在诗学上 , 他则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 , 世称“王荆公体” 。 但在书法上 , 却一如其主导的变法一样 , 褒贬不一 。 一般来说 , 在中国书法史上 , 似乎未将王安石列为“书家” , 这一点 , 远不如其同时代乃至之后的几位大家 , 但从其现存了两件书法真迹《过从帖》、《楞严经旨要》来看 , 汪洋恣肆 , 个性高标 , 也算得独具一格 , 当时人称“疾书” 。 因此 , 苏东坡称其书“无法之法 , 然不可学” 。 米芾认为“文公学杨凝式 , 人鲜知之” , 黄山谷则评价:“书法奇古 , 得晋人笔墨之意……比来士大夫 , 惟荆公有古人气质 , 而不端正 , 然笔间甚遒” 。 要知道苏轼、黄庭坚、米芾皆是宋代书法巨擘 , 他们能对王安石的字如此推崇与肯定 , 颇可说明王安石的书法境界是值得肯定的 。
个性鲜明《过从帖》
本文图片
大凡习书 , 总有师承 。 对于王安石书法的来源与师承 , 历史上不少大家都发表过不同的评论与看法 。 黄庭坚认为他的字学的是东晋的王濛 , 书法奇古 , 像晋宋间人的笔墨 , 又说他的书法多率意而作 , 本不求工而萧散简远 , 神采飞扬 , 好比高人胜士 , 虽然敝衣败履 , 但走在高车驷马之间 , 而目光炯炯 , 气质总与常人不同 。 米芾则说王安石书法学的是五代时的杨凝式 , 而且颇为自负地说很少有人知道这一点 。
在王安石仅有的两件传世书法作品中 , 行书《过从帖》年代相对较早 , 由此可见其书法与杨凝式之间的一些关联 。 《过从帖》亦称《奉见帖》 , 乃王安石的一则尺牍 , 共6行 , 41字 , 这是王安石给一位通判的复函 , 纵26厘米 , 横32.1厘米 ,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 它的文字很简单:“安石启 。 过从谓必得奉见 。 承书示 , 乃知违豫 , 又不敢谒见 。 唯祈将理 , 以副颂盼 。 不宣 。 安石上 。 通判比部阁下 。 ”其文不见于《王文公集》 , 体裁属“启”或“书” , 但文字过于简略 , 内容难于确考 。 揣其文意约略可知 , 这位通判遇到了意外之事而又犹豫不决 , 王安石则请他好自为之 。
这通书札字体接近楷书而稍带行书笔意 , 墨色淡雅 , 点画清劲 , 通篇布局留白很大 , 心情旷达 , 从中可以看出王安石内心的文人心态 。 品读用笔 , 看似漫不经心 , 闲和的韵味在锋毫中不经意地流露出来 。 值得一提的是 , 他的用笔沉稳有力 , 笔笔到位、尽味 , 没有丝毫乱字可言 。 可见虽然他行笔快 , 但是确是考虑到了字的基本结构的平衡 。
纵观此帖 , 不难发现一些规律 , 王安石笔下的字 , 重心一般落在右下方 , 正所谓稳中有势 , 而纵列除“阁下”两字外 , 明显右倾而左偏 , 确有横风疾雨之态 。 在他的字里 , 的确能够看到五代大书家杨凝式的一些笔画意味与结构形态 , 因此米芾说其取法于杨凝式 , 足见米芾的眼力独具 。 特别是将杨凝式的《韭花帖》与《过从帖》相对照 , 观者能看出其对王安石书法的影响 , 他们都是一种散淡幽远的气质 , 有坚定的信念 , 却似乎潇洒飘然 , 从不过力 , 下笔自信 。 可以说 , 王安石的书法由笔底自然生发 , 率意而作;笔墨有晋宋间人的意趣 , 风度俊逸 , 飘飘不凡 , 因而具有不俗的格调 。
- 园林&从王安石到陆游的诗句只过了一百年,扬州却成了宋金两重天
- 梁炎东!3部强逻辑悬疑小说,人间修罗案神乎其神,谁能戳破鬼怪谣言?
- 山水长&北宋诗人王安石彻夜难眠,写下一首忧国忧家的“静夜思”
- |独家报道:丁俊晖仍是中国最好的球员,但他已经处在了十字路口
- 日心@达芬奇为何被质疑是穿越者?你看他当年的手稿有多超前,就明白了
- 论语$“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其实下一句才是重点,但十人九不知!
- |40岁以后,要扔掉这3样东西,日子才会越来越顺,但很多人做不到
- 茅屋!王安石5首经典词作赏析:或平淡或豪纵,读来回味悠长
- 安不得身$燕青要离开宋江可以理解,但为何趁夜挑走一担珠宝、挟私卷逃?
- 上联!才子随笔写下上联:两个荷包蛋,但下联却被人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