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台州黄岩走出的匠人,把上海绒绣送进了人民大会堂( 二 )


因为场地的限制,绒绣产品出口原材料一般都会外发加工,这些加工点散布江苏、浙江、安徽、山东等地,虽然规模并不大。
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台州黄岩走出的匠人,把上海绒绣送进了人民大会堂
文章插图
绒绣回乡慰“乡愁”
关于黄岩和绒绣的话题,正是从原材料加工开始的。
“我从小在黄岩长大,当时还是黄岩县,小学是在黄岩县第一中心小学上的。”因为父亲工作的关系,小学毕业后,包炎辉便离开了黄岩,开始在上海求学、工作,一走就是50多年,“我父亲是做木雕的,小时候母亲经常会在家织草帽、绣花,他们俩都算是手工业者吧。”
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台州黄岩走出的匠人,把上海绒绣送进了人民大会堂
文章插图
包炎辉查看绣线
包炎辉说,自己会和绒绣结缘,和父母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小时候我就觉得,要有一门手艺,这样走遍天下都不怕。”而在他的印象里,幼时生活的黄岩,便是一个有着深厚手工业传统的地方,“那时家里邻居很多都跟我母亲一样,会织草帽,会绣花。”
谈话间,包炎辉对家乡的感情总是不经意流露。黄岩在他的记忆里,是小时候摆渡来回的永宁江,是下课后放羊的九峰山,是外婆家的橘树,阿姨家屋后的山竹林,是橘子一掰四瓣的独特吃法,是长潭水库未能远足的遗憾。
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台州黄岩走出的匠人,把上海绒绣送进了人民大会堂
文章插图
黄岩九峰山
“我有很多同学在黄岩,我也一直很关注黄岩的消息。”微信群里,儿时的同学时常分享黄岩的信息,包炎辉都会及时查看,得空他也会回黄岩走走看看,随着年岁的增长和工作的忙碌,走动少了,但心里仍一直牵挂着家乡。
直到那天,包炎辉在《新民晚报》看到了《布袋乡愁》。“同济大学教授杨贵庆这么多年在黄岩致力于乡村振兴,我觉得很亲切,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背景下,我也想为家乡做些工作,想通过晚报认识杨‘高修’。”包炎辉说,他当下便给晚报微信公众号留言,希望可以在杨贵庆教授乡村振兴的规划里,融入上海绒绣的元素,而他手边的报纸上,《布袋乡愁》一文随处可见橙色荧光笔做的记号,他说,下次,他要沿着报道里的路线,再去黄岩走一走。
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台州黄岩走出的匠人,把上海绒绣送进了人民大会堂
文章插图
包炎辉在《布袋乡愁》一文上用笔做了许多记号
在包炎辉的设想里,拥有手工业传统的黄岩是“安置”上海绒绣的理想基地,最简单的,便可以从DIY材料包的制作入手。“这些材料都是环保的,没有污染,也不需要太大的资金,有一个展示的空间就可以,如果当地有人感兴趣,我们也可以开一个工作室,教大家绣。我也可以借这个机会常去走走。”
而这,何尝不是包炎辉的“乡愁”?
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台州黄岩走出的匠人,把上海绒绣送进了人民大会堂
文章插图
沪苏浙皖欢迎来到包邮区!与我们一起,观察长三角的新气象与关切事,倾听一体化的热话题与冷思考,采撷各地区的新动态和好做法。170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作者 | 毛丽君
图片 | 陈炅玮
视频 | 陈炅玮
【 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台州黄岩走出的匠人,把上海绒绣送进了人民大会堂】编辑 | 黄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