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召公#孔子问道老子成大家,余秋雨《老子通释》显华章

孔子自叹学识不如老子,于是三次前往问道。第一次,正碰上老子洗头发,孔子乖乖站在门外等侯。老子洗完头后,并不理会孔子,反而凝神伫立,旁若无人,身体直挺挺地立着,乍一看就像个木偶。孔子意会,知道老子是在练功,于是连出气都变得小心翼翼。
周公召公#孔子问道老子成大家,余秋雨《老子通释》显华章
文章插图

过了一会儿,老子恢复常态,孔子知道练功完毕,遂凑上前问:“学生刚才看见先生巍峨不动,好似高山,又犹如枯木,一副超然物外而遗世独立的样子。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老子说:“我心回归到生命的最初状态,游于万物的初原了。心不动,身就不随心动,一切皆止于静。”孔子用手挠着后脑勺说:“学生还是不明白!”
老子笑着说:“大概是这样的,至阴寒冷,至阳炎热;寒冷出于天,炎热出于地。阴阳相交,万物化生,这是万物产生发展的规律,但你看不到。生死兴衰,时隐时现,日迁月移,道无时不在此中起着作用,但你却不见它的形迹。生有所始,死有所归,生死循环,无有穷尽。这就是万物生死之根本。”
周公召公#孔子问道老子成大家,余秋雨《老子通释》显华章
文章插图

孔子说:“请问先生,学生为何体会不到游心于此的情境?”老子呵呵一笑,说:“这种境界,是至美至乐的境界,能够达到的,可称为圣人了。你还需要修行,所谓春风不至,万物不苏就是此意!”
第二次,孔子拜访老子。孔子说:“晚生熟读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经,莫不知其意,会其形,彰其义,但一连谒见72个君主,讲解先生所讲道理,阐扬周公召公的业绩,均被拒绝,何故?”
老子说:“所谓六经只是先王之时的陈旧知识,好比是先人就足迹,而足迹又不是鞋呀,怎么有用?百鸟雌雄相视但可生育;而虫类则是雄在上,雌在下,上下相交应和才生育。有种叫‘类’的动物,身兼雌雄两性,能自生自育。本性不可改,运命不可变,时间不可留,道不可闭塞。得到道就能成功,失道必定失败。”
孔子听了,还是没有明白,他不再发问,回家自省三月。之后,再去见老子。
【 周公召公#孔子问道老子成大家,余秋雨《老子通释》显华章】孔子说:“晚生这次懂了。乌鸦喜鹊孵化而生,鱼儿濡沫而生,蜂类则是化生。弟弟出生,哥哥失爱而啼哭。我离开自然造化已经很久了,自己尚未达到天人合一的境地,怎能去教化人呢?”
老子说:“孔丘得道了!从此不必再来了!”说着起身离去。
周公召公#孔子问道老子成大家,余秋雨《老子通释》显华章
文章插图

道需要法天效地,与自然天地合一,观察天地万物,观察事物发展的规律,才能得到道;得到道,才能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学以致用,教化天下。孔子最终认识到此,所以老子说他得道了。
孔子悟得,大道无形无迹、玄奥无穷,为天地之母之根,更领悟到老子静心功夫的关键,在于让内心回归淳朴真我的状态,而这,正是一个人超凡入圣的修养功夫之所在。经此三问于道,孔子终成一代思想大家。
一年,老子西出函谷关时,给关令尹喜留下了五千余字,然后飘然不知所踪。汉代的河上公把五千多字的《老子》整理为《道经》37章,《德经》44章,这才有了流传至今的《道德经》。
众所周知,《道德经》博大精深的内涵,早已超出了哲学范畴,而有广泛的借鉴和实用价值。它不只是一种哲学层面的思想和智慧,更成为一种指导行为的策略和方法。玄奘西游时把它带为贴身物品,到达天竺后,便翻译成梵文,流传于印度。四百年前,《道德经》就被译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等,在欧美各地广泛传播,黑格尔、罗素等西方的大批哲学家推崇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