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政|爱别人,也是一种暴政( 二 )


所以总得有人去做牺牲 , 由此被别人所奴化 。
在《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小说里 , 鲁滨逊遇到星期五的第一件事 , 就是把星期五给奴化了 , 成为了自己的意向活动的执行工具 。
在《三国演义》里 , 孙策遇到太史慈想到的第一件事情 , 就是如何将太史慈收为自己帐下的大将 , 换言之将他奴化 。 为此他甚至不考虑自己是江东之主的身份 , 与太史慈在马上缠斗 。
这种缠斗具有黑格尔哲学与萨特哲学的双重意义 。
就黑格尔哲学而言 , 孙策是要通过这样的一种缠斗 , 让太史慈明白谁是主子 。 就萨特哲学而言 , 孙策要通过这样的一种缠斗 , 让太史慈成为他的意向活动的相关项 。
暴政|爱别人,也是一种暴政
文章图片

在萨特看来 , 这种奴化或者被奴化的现实是人类的命运 , 只是奴化的工具始终在变罢了 。
有人通过金钱奴化别人 , 有人通过美色奴化别人 , 有人通过权力奴化别人 , 有人通过谎言和意识形态奴化别人 。 这都是工具的变化 , 本质都是一样的 。
3.
社会与自我迫使我们学会“自我欺骗”
有人听到这样的话或许会大喊:“我并没有感受到自己被奴化 , 因为我是自愿为老大干活的 。 ”
正如《三国演义》里面的周泰 , 是自愿为孙权挡刀的 , 他们难道觉得自己是被强迫的吗?萨特的解释是 , 那些自愿为老大挡刀的人 , 他们的行动是基于所谓的“坏的信仰”(bad faith) 。
不过这个词的翻译有一点问题 , 实际上大家可以把它理解为自我欺骗 。
这事为什么会牵涉到自我欺骗呢?因为按照萨特的意识哲学 , 我们的意识结构是一种双元结构 , 里面存在着自为与自在的相互斗争 。
但有些人却偏偏忽略了自己自为性的一面 , 忽略了自己的可能性 , 这是一种悲哀 。 由此把自己下降到工具的地步 , 无法意识到自己可能会有别样的人生 。
所以萨特认为这是一种自我欺骗 , 而这样的一种自我欺骗也是社会机制强加在我们身上的某种精神枷锁 。
比如我们从小所接受的教育 , 就是让我们相信我们一定要做怎么样的人 , 不能思考别的可能性 。
士兵只能够思考我要为国家服务 。 一个德国纳粹的士兵 , 是不会被允许做这样的思考的:我应该在怎样的一个合适的场合 , 投靠对面的英美盟军呢?
暴政|爱别人,也是一种暴政
文章图片

在这里还需要指出的是 , 萨特对于自我欺骗的批判 , 是与他早期对于自我的超越性的揭露相辅相成的 。
他早年认为 , 基本的体验里没有自我的同一性 。 自我的同一性是从社会建构中来的 。
以耻辱这样一种心理学体验为例子 。
《禁闭》这部戏剧作品 , 就大量牵涉到了耻辱的现象学 。 在这部戏剧中 , 每一个人都以自己过去的经历为耻辱 , 并且在这种经历的基础上 , 他们试图构造一种新的身份认同 。
但很明显的是 , 什么事情是值得耻辱的 , 是社会定的 。
萨特的作品《禁闭》上演的时候 , 同性恋在当时的法国是一个罪名 , 但在今天的法国 , 则不是 。
换言之 , 对于《禁闭》里面的女主人公之一伊内丝而言 , 她如果活在今天的法国 , 就根本不用去掩饰她的过去和构造出一个新的自我 。 但 , 她可能会因为完全不同的原因需要去掩饰自己 。
不管社会的标准怎么变 , 基本架构没有变 。 林林总总的社会规范 , 从四面八方向你涌来 , 强迫你重塑自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