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游戏|《了不起的游戏:京剧究竟好在哪儿》︱激活传统必先穿越现代( 四 )


了不起的游戏|《了不起的游戏:京剧究竟好在哪儿》︱激活传统必先穿越现代
本文图片

汪晖:我谈几点看法:一是关于京剧的唱词和思想内容 , 我同意郭老师对它的批评 。 对文学性的要求可能是20世纪产生的问题 , 但如果我们去关注旧戏的台词 , 它文字方面的面貌 , 我们就能够发现郭老师批评的合理性 。 更难能可贵的是 , 郭老师借此提出现代剧以后是否还存在进行再创造的可能 。
二是形式内容等方面的讨论 。 许多人都谈到京剧与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的关系 , 但我在参观布莱希特故居时发现他书柜里一整排都是“能剧”的书 , 京剧的书却很少 。 间离效果与能剧有什么关系吗?除了比较斯坦尼、布莱希特与京剧艺术的关系 , 我们是否也可以参照了其他戏剧形式?日本能剧里“狂言”的部分 , 也是插科打诨 , 包括本狂言和间狂言 。 这种间离让人自然联想到布莱希特 。 我们一般说布莱希特主张间离 , 斯坦尼则重视体验 , 但是否有点简单化了?其实日常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体验 。 地方上的一些丧礼 , 吹拉弹唱一晚上 , 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一直讲下来 , 讲到这个人出生 , 把他一辈子的故事讲完 。 如果不用这种方式来表现 , 没有这个程式 , 只是因为亲人死了而哭泣 , 就无法表现这种复杂而强烈的情感 。 所以梅兰芳一会儿说体验 , 一会儿说间离 , 或许自有他的道理 。 我们不能说京剧是简离的艺术 , 缺少体验 , 其实演员也是可以出入其间的 。 我们常听说“戏比天大” , 人的一辈子全都在戏里头了 , 怎么会没有体验呢?
张志强刚才用“游于艺”的游来解释“游戏”也有启发性 。 可以补充的是 , “游于艺”的艺是什么呢?不只是技术 , 也是“游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 哪种都需要很高的技术 , 但这六艺 , 又是礼教的核心 , 这是一个系统的文明整体 。 任半塘过去批评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 , 说周有戏礼 , 汉有戏象 , 唐有戏弄 , 然后宋人有戏曲 。 他的意思是说 , 王国维从宋元戏曲开始就把半部中国戏的传统都给打掉了 , 这完全是受了西方影响 , 这一批评对王国维而言 , 或有过分的部分 , 但也有其合理性 。
三是“游戏”这个概念 。 我同意书中对这个概念的使用 , 但另一方面我又觉得不满足 。 人类文明的确与游戏有关 , 但游戏的范围十分广泛 。 具体到“戏”来说 , 宋代朱熹他说戏礼源于礼 , 而近于游 。 他是主张禁戏的 。 “游”在《说文解字》是“旌旗之流” , 加上刘树生先生刚才对“戏”的解释 , 都是仪式化的 。 它既是六艺 , 也是游戏 。 我们过去有个词叫“戏拟” , 能剧演出的动词是舞 , 我们则是演 , 是要把礼仪教化的东西演出来 , 有时候还要用反讽的戏法戏弄教化本身 。 所以从戏礼 , 就变成了戏象 , 又变成了戏弄 , 游戏的成分也越来越多 。 最早的礼乐是自然的 , 所谓礼乐自然 , 戏礼、戏象是重新表现生活 , 在自然和人为之间就有了各种各样的间距 , 也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程式 。 而程式的问题恰恰就是提供创造力的部分 。 京剧艺术也是重复的艺术 , 听众不是抱着欲知下回分解的态度进入剧场的 , 而是在重复中欣赏其艺术表现的“变与不变” , 观众品味的也是这其中微妙的差异 。
四是样板戏的问题 。 我很同意郭老师对京剧发展三大高峰的判断 。 他对《沙家浜》、《杜鹃山》台词和唱词的判断 , 对《海港》音乐的理解 , 给我留下很深印象 。 干春松刚才说越剧模仿京剧 , 我们扬州的扬剧也是这样 。 自从京剧有了主导地位以后 , 所有地方戏都愿意模仿它 , 这就是往“大剧”这个方向走的表现 。 在20世纪中国新的国家动员过程中 , 京剧也承担了它的任务 。 本书对这方面的论述保持了极好的历史感和分寸感,为我们留下了继续发展新戏、做创新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