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掰开揉碎古诗词——李白《北风行》( 二 )


光曜犹旦开的犹 , 在这里是尚且的意思 。
烛龙栖息在那北方阴冷的寒门 , 但白天尚且能有光亮 。
既然说尚且有光亮 , 是不是就引起我们了的疑问?
那么还有什么地方连这寒门都不如吗?
李白紧接着告诉了我们答案: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
日月为什么照不到这个地方啊?只有北风号怒 , 从天而来 。
我们紧接着一定会想:这到底是什么地方?为什么恐怖如斯 , 连日月都照不到这里?
李白又告诉了我们答案:
燕山雪花大如席 , 片片吹落轩辕台 。
这个日月都照不到的地方 , 是在燕山、是在轩辕台 。
日月照不到 , 是因为这里雪花大如席 , 遮天蔽日 。
燕山山脉在哪儿呢?
在今天河北省的北部 , 在北京的北边 , 再往北就是内蒙古了 。
所以燕山山脉是华北平原北部的重要屏障 , 是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地区进入华北平原的必经之地 , 自然也是极其重要的军事要地 。
李白为什么要写这个在遥远的北方 , 环境极其恶劣 , 北风怒号 , 大雪遮天的地方呢?
我们来看下文 。
幽州思妇十二月 , 停歌罢笑双蛾摧 。
倚门望行人 , 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
在这寒冷的十二月 , 幽州的一个思妇 , 歌也不唱了 , 笑容也不见了 , 一双蛾眉紧皱着 , 倚在门边 , 看着一个个过往的行人发呆 。
她这是怎么了?
“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 原来 , 她是在思念丈夫 , 她的丈夫到了苦寒的长城边上去当兵了 。 此时 , 诗人在前文中描写环境的铺垫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本来我们以为烛龙所栖的寒门已经非常寒冷了吧?可是幽州这里的环境更加恶劣 。 幽州的环境都如此恶劣了 , 还在北边更远处的长城 , 又会是何等的苦寒之地!
这样层层递进、层层对照的描写 , 比任何单纯的形容词都有力量 。
思妇倚门发呆 , 她在想些什么呢?看下文:
别时提剑救边去 , 遗此虎文金鞞靫 。
中有一双白羽箭 , 蜘蛛结网生尘埃 。
箭空在 , 人今战死不复回 。
不忍见此物 , 焚之已成灰 。
当年边关告急 , 思妇的夫君提起宝剑便奔赴战场 , 只留下一个绣着虎纹金线的箭袋 。 箭袋中放着一双白羽箭 , 上面结满了蜘蛛网 , 布满了灰尘 。
我们来看李白对于细节的刻画 。
别时提剑救边去 , 字里行间 , 我们能感受到这位英雄的壮怀激烈 。
精美的虎纹箭袋 , 又衬托出这位英雄是何等威风 , 何等英姿飒爽 。
而一双白羽箭 , 那洁白的羽毛 , 又让我们联想到这位英雄是何等儒雅 , 何等潇洒 。
是不是很像苏东坡描写周瑜的句子:雄姿英发 , 羽扇纶巾 。
可是英雄一去 , 久久未归 , 这白羽箭上 , 也终于结满了蛛网 , 布满了灰尘 。
忽然有一天 , 思妇听到了边疆传来的噩耗 , 她的丈夫战死沙场 , 再也回不来了!
之前的白羽箭 , 是思妇期待丈夫归来的精神寄托 , 睹物思人 。
而如今 , 睹物引起的却是无尽的悲伤和痛苦 。
思妇再也不忍见到这双白羽箭了 , 连同那精美的虎纹金鞞靫 , 付之一炬 , 通通烧成了灰烬 。
白羽箭可以成灰 , 金鞞靫也可以成灰 , 可是心中的痛楚 , 怎会轻易地如灰般散去?
这时 , 我们终于能够更加理解思妇为什么会倚门望行人 , 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了 。
有行人路过 , 思妇在恍惚间都会产生错觉 , 会不会是丈夫回来了?
大如席的雪花飘落 , 思妇又会在恍惚间担心丈夫所在的长城边 , 会不会苦难难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