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法堂@毕春清|淄西毕氏探源十一:诗书闻天下 清廉有遗风

文/毕春清 图片/部分来自网络
钱法堂@毕春清|淄西毕氏探源十一:诗书闻天下 清廉有遗风
文章插图
【 钱法堂@毕春清|淄西毕氏探源十一:诗书闻天下 清廉有遗风】淄西毕氏家族绵延六百余年,诗书胤续,名人辈出,从未停止辉煌的脚步。清代兵部及礼部尚书毕道远为毕氏家庙题写的楹联:“十七世诗礼门第,五百年孝友家风”,正是这一传承发展的真实写照。
毕道远,字仲任,号东河,祖籍周村区万家庄,明代辽东巡抚毕自肃九世孙,其祖父因家庭变故迁居淄川牛家村,遂世居于此。清朝光绪年间任礼部尚书、经筵讲官、武英殿总裁兼顺天府尹,为朝廷重臣、一代廉吏,还是著名书法家,生平事迹载入《清史稿》。
他身居高位四十余年,尽心国事,遇事敢言,深得皇上器重。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自海入侵,兵临京津地区,京师震动,咸丰皇帝急召诸王公大臣商议对策,权臣肃顺主张北逃热河以避敌锋,众大臣迫其权势,依违两可,莫衷一是,惟独他坚决主战,宁死以保社稷,“大忤肃相之意”,众皆侧目,咸服其忠勇。
道光年间,被任为山西乡试主考官,他严辞拒绝地方官员及士子贿赂送礼,一扫科场腐败风气;惟才是举,将大部分俸禄资助贫寒考生,晋人大悦,“毕太史进山西,只选才不收礼”的歌谣不胫而走。甫一回京,即擢升司经局洗马、侍讲侍读学士,承担起培养太子的重任。
道光、同治、光绪年间,先后任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户部左侍郎兼管三库事务、总督仓场等职,三次督管仓场。面对肥差,他坚决抵制属官贿赂,廉以持己,严以御下,官场风气为之一振;奏请同治帝改革漕粮海运天津办法,革除陋规,澄清积弊,杜绝仓户从中私肥,坚持霉粮不入仓、仓粮不霉变,京中吏民歌之:“毕公督仓场、不食发霉粮”。因功德并重,光绪帝恩准其在紫禁城骑马,觐见面圣无须引见。
身为朝廷重臣,他既无尚书府第,亦未营生逐利,仅凭俸禄维持生计。夫人邵氏随任在京三十余年,“居官家若民家”,布衣荆钗,挑水淘米,事皆自理。其堂叔毕隆抚,在京做管家二十余年,及年迈返乡,坚拒官府属吏所送银两盘缠,归田清贫度日。
按照官制,他每次回祖籍万家庄探亲祭祖,都坐八抬大轿出京,至济南或章丘城即换为毛驴,骑行百余里,距村数里便下驴,身着蓝布衣,脚穿老布鞋,手拿旱烟袋,见到父老乡亲主动施礼问候,平易近人,人称“青袍尚书”。
光绪七年(1881年),他在万家庄为其八世祖辽东巡抚毕自肃修建八支家祠,整日身着青衫,搬砖和泥,暇则与众人抽烟聊天;轮流到本族各家用餐,只吃家常饭菜,不许特殊款待。因其非本村长大,人多不识,常有好奇村民至工地辨认,见其装束行止,多疑其伪。
每逢归家,地方官绅得知消息,争相拜访宴请,他要么走亲访友,要么躲至村外,在乡间地头与老乡攀谈,从不出面接见。有一次,年近七十的他,在村外一段上坡路遇到一位推炭车的老汉,非常吃力,忙撩衣挽入腰间,快步上前,助其推上斜坡。后来老汉才知道,原来帮忙推车的是当朝一品大员,便逢人炫耀:“毕尚书帮我推过车”,一时传为佳话。
他在京城为官,间有亲朋故旧找其疏通关系,他或坚辞拒绝,或诙谐婉拒,从不网开一面,说情徇私。有一位族弟,久举不第,遂亲至京城,央其向山东主考官说项通融。他便让其带上习作,至本任衙门请诸位同僚评鉴,大家一通奚落,令其羞愧难当,从此发愤苦读,最后考取拔贡,入仕为官。
毕道远受其授业恩师王德忱影响,不仅善诗能文,且书法造诣深湛,为清朝八大书法家之一,居晚清四大书法家之首,有许多作品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