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从宋太祖到纪晓岚中国文人士大夫的风光与屈辱!

宋仁宗@从宋太祖到纪晓岚中国文人士大夫的风光与屈辱!
文章插图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过:“如果可以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而国内不少近现代学者也表达过类似观点。为什么宋朝会让知识分子如此向往?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宋朝的知识分子——文人士大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和礼遇,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开放包容的政治氛围;宋朝的经济文化繁荣有多方面因素,但显然是与这种氛围所催生的社会活力和创造力密不可分的。宋朝尊崇士大夫,初衷是维护政权的稳定。宋太祖以武将身份,通过陈桥兵变登上皇位,因此对手握兵权的武将十分忌惮;而文人士大夫手无兵权,风雅柔弱,一般对政权不构成威胁,同时又足智多谋、理性谨慎,是治国安邦不可或缺的人才。所以他一方面通过“杯酒释兵权”等手段打压武将集团,一方面大力提高士大夫的地位和待遇。传说,赵匡胤曾在太庙中立下誓碑:“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不管此事真假,有宋一代,确实基本没杀戮过士大夫。非但不杀,历任皇帝对文臣士子的礼遇还层层加码,甚至显得有些“过分”。宋仁宗@从宋太祖到纪晓岚中国文人士大夫的风光与屈辱!
文章插图
宋代皇帝在士大夫面前一直保持着谦逊的传统。一次,宋神宗和名臣程颢一起讨论人才问题。宋神宗感叹,现在天下人才太少了啊,“朕未之见也。”这位程夫子一听立马拉下脸来,当场怼皇帝:“陛下您怎么敢这么轻视天下读书人?”宋神宗赶紧连声道歉:“朕不敢!朕不敢!”到了南宋,宋高宗在和大臣谈学问时,干脆大方承认:“朕学问安敢望士大夫!”多有自知之明。保持谦逊,只是基本操作,有时皇帝还要乖乖听大臣“训话”。北宋名臣韩琦有一次和神宗聊天时,曾说:“先帝,臣所立;陛下,先帝儿子。做得好,臣便面阔;做得不好,臣亦负惭愧。”意思是你老爸是我扶上位的,你是你爸的儿子,你若是干得好,我也脸上有光;如干不好,我的老脸也没处搁。一个大臣,公然以皇帝的长辈和恩人自居,赤裸裸地倚老卖老。但无论皇帝还是在场官员,竟没有一个人觉得这样有哪里不对。宋仁宗@从宋太祖到纪晓岚中国文人士大夫的风光与屈辱!
文章插图
道歉、训话都还罢了,北宋文臣最厉害的地方,是常常可以驳斥皇帝的旨意,不给皇帝留一点面子。这方面的故事在史料中比比皆是。宋仁宗时期,包拯为反对一项人事任命,站在仁宗面前义愤填膺滔滔不绝,一激动,唾沫星子溅了仁宗一脸。皇帝尴尬至极,窝了一肚子火却又不敢发作,于是一边用袖子擦脸,一边还得继续听…….宋真宗有一次派人带着亲笔诏书来见宰相李沆,诏书内容是封刘氏为贵妃。李沆认为这个命令有违礼法,竟当着使者的面,把皇帝手诏烧掉了,并且让使者传话:“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告诉皇上,就说我李沆认为这事不行,爱咋咋地!结果呢,“此事遂罢”。(《宋史.李沆传》)宋仁宗@从宋太祖到纪晓岚中国文人士大夫的风光与屈辱!
文章插图
还是真宗时期,契丹向宋朝递交国书,按照礼节,宋真宗让大臣杨亿起草了《答契丹书》。写好呈上一看,其中有一句“邻壤交欢”,宋真宗不高兴了——契丹经常侵犯我大宋边境,怎么称得上“邻壤交欢”?于是提起笔来,加上“朽壤”、“粪壤”之类的字眼,以泄心头之愤。可是杨亿不干了,第二天就提出辞职:“皇上既然不满意我的文章,那干嘛还让我写呢?我还是回家种地去吧!”宋真宗吓得赶紧删掉了自己添加的文字,好好,都按你的来!在这种氛围之下,宋朝的士大夫生活得非常滋润,不仅俸禄高,待遇好,腰板还挺得笔直。而且不仅是在朝为官的士大夫,即使民间的普通读书人也跟着沾光不少。有宋一代,读书人不仅可以上书言事,还发生过一件到今天看来都匪夷所思的事情——仁宗时期,四川有个读书人因为屡试不第,一气之下献诗给成都太守,主张“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成都太守一看,吓出一身冷汗:这是明目张胆煽动我造反啊!于是把他绑送汴京,请朝廷制裁。历朝历代,写这种“反诗”,通常都要按“谋大逆”严惩。谁知,宋仁宗却说:“这是老秀才急于做官又考不中,写首诗泄泄愤而已,何必治罪呢?不如给他个官吧。”于是,老秀才被授予司户参军之职,真的当了个小官。最后的结局是,老秀才因为惭愧懊悔,到任后仅一年就病死了。但无论如何,他以一个小官的身份得以善终,也算不错的结局了,若是生在明清,这种事情不仅会让自己千刀万剐,还可能搭上全家的性命。此事不仅体现了宋仁宗本人的宽仁大度,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朝尊重知识分子、不以言治罪的政治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