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栖|《千里访古运》连载(四十六):走进嘉兴(下)( 二 )


文章图片

【塘栖|《千里访古运》连载(四十六):走进嘉兴(下)】(《古运回望图》创作采风图片 , 企业供图 , 央广网发)
起在五湖环绕 , 三江交汇的水镇 , 处处河港交叉 , 抬眼望 , 镇上尽是马头墙和观音兜 。 白垩、青瓦互相映衬 , 分外清新 , 在天际画出起伏有致、变化丰富的轮廓线 。 家家临水 , 桥多 , 廊棚多 。 一座座斑驳的风火墙后 , 自是庭院深深 。 水的两侧 , 则是绵延很长的石驳岸 。 石驳岸是由长方形的花岗岩、青石、武康石等垒砌而成的驳岸 。 驳岸上镶嵌的牛鼻形、如意形、楷杷叶形的缆船石 , 从民居的廊尚下伸向河里的水码头 。 石驳岸的修筑 , 可追溯到宋代以前 。
古镇上 , 最常见的是过街楼和骑楼 , 这有点类似于云贵川湘地区的吊脚楼(学名叫干栏式建筑) 。 早在六千九百多年前 , 江南水乡的先民们即住进了自己建造的“干栏式”建筑 。 这种建筑遍布长江流域、江南各省 。 由于这些地方炎热多且潮湿 , 最自然最合理的居住方式便是“仿鸟式”——即象鸟类或猿猴一样 , 在树上结巢而居 。 干栏式建筑应运而生 。 水 , 促使历代的人们创造出独特的江南民居 。
鱼吹浪 , 雁落沙 , 倚吴山翠屏高挂 。
看江潮鼓声千万家 , 卷朱帘玉人如画 。
蒹葭苍苍 , 白露为霜的江南水乡 , 这里的人们历来不会仗剑横行天下 , 也无法弯走马射大雕 , 他们对饮马黄河、问鼎中原之类也没什么兴趣 , 而是数千年来贴水而居 , 一如古镇建筑 , 古朴、稚拙而恬静悠然 。
塘栖|《千里访古运》连载(四十六):走进嘉兴(下)
文章图片

(《古运回望图》创作采风图片 , 企业供图 , 央广网发)
风水术 , 是一种术数的技巧 。 风水家们用以指导人们如何确定阳宅的位置、朝向、布局等 , 利用大地的自然力量 , 利用阴阳拭目以待平衡作用 , 来获得吉祥之气 , 从而促进健康 , 增强活力 。 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指导下 , 风水家们关注的是人与自然界的感应 。 这种感应历来被少数风水家们说成是只可意会 , 不可言传 , 深奥不可测 , 弄得玄乎得不得了 。
其实 , 风水是我国的一大文化现象 。 早在三千多年前 , 先人们就发明了风水术 , 到了一千多年前 , 风水术传入日本和东南亚许多地区 。 明清时期 , 由于历朝历代的皇帝热衷于风水 , 使风水理论迅猛发展 , 甚至连官方组织编纂的一些大型书籍里 , 也都收录了风水理论 。 最有代表性的有:《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及郭璞所著的《葬经》、黄帝所著的《宅经》等 。
林林总总的风水理论中 , 龙脉是第一重要的 。 在山区 , 所谓龙肪就是村镇或庙宇所依之山 , 山势要蜿蜒起伏 , 宛如行龙 , 似乎只有这样 , 村镇才能兴旺发达;庙宇才能香火旺盛 。 拿庙宇来说 , 北京的潭柘寺 , 背靠的山脉有七十二峰 , 呈现半环状环着寺庙;杭州的灵隐寺更是得益于山的屏障……在水乡 , 人们则以奔腾流淌的河水为龙脉 。 因此 , 太湖流域的许多水乡古镇 , 都是“四湖环绕于水、一镇包涵于中”的人家尽枕河的格局 。
吴江《同里镇志》里这么记载:西有庞山湖 , 郡邑之路由此达也 。 南有叶泽湖 , 乡明而治文教之所以日昌也 。 东有同里湖 , 水望东流有所归也 。 北有九里湖 , 言地势无不自北向南 , 且诗礼大姓多居北隅也 。 (本文完)
《古运回望图》编者介绍
塘栖|《千里访古运》连载(四十六):走进嘉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