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来|作家阿来:文学刊物让文学“回归本位”( 二 )


书写乡村 , 投入个人命运的写作
在活动中 , 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学刊物负责人还从“个人经验与时代视野”“文学批评的公信力”“乡村振兴的文学表达”等等方面展开深入的交流 。 第四届全国文学名刊专家论坛由四川省作协副主席、《四川文学》主编罗伟章主持 。 《黄河》主编黄风首先对当下“文学批评公信力的下降”展开反思 。
阿来|作家阿来:文学刊物让文学“回归本位”
文章图片

第四届全国文学名刊专家论坛由四川省作协副主席、《四川文学》主编罗伟章主持 。
从一个编辑的角度 , 《广州文艺》主编张鸿讲述了她和一个祁连山下的写作者之间的故事 。 这位写作者是当地文化馆的工作人员 , 一见张鸿就拿出了四篇稿子 , 但张鸿并不满意 。 听闻对方也是扶贫的工作人员 , 张鸿便让他带着去驻村的地方看一看 。 “他对口的有十户人家 , 对这十户人家 , 他讲得特别生动 。 于是我就建议他能不能把每一户人家的情况都用直白的语言写出来 。 ”后来交上来的稿子 , 除去开头三百字左右的政策引用 , 张鸿“越看越入迷” , 稿子也发于当年的第十期 。 “我想说的是 , 对散文这个文体 , 我们真的要写自己熟悉的 , 能把握的东西 。 ”
《广西文学》副主编冯艳冰提到了社里编辑李约热今年新出的一本《李作家和他的乡村朋友》 , 它以扶贫工作为全书故事的贯穿线索 , 构建成一部野气横生的乡村人物志与风俗志 。 “李约热正好是以一个书记的身份到我们点对点的一个扶贫点驻扎了两年 。 在写作中 , 他把个人的命运放了进去 , 把人性放了进去 。 我想 , 不管你写什么主题 , 如果只是跟着某个主题走 , 里面没有复杂的人性 , 没有个人的命运 , 那么这样的作品本身是值得质疑的 。 ”
阿来|作家阿来:文学刊物让文学“回归本位”
文章图片

李约热《李作家和他的乡村朋友》
在《飞天》编辑部主任郭晓琦看来 , 作家书写乡村 , 一是要主动地克服简单的描述 , 二是要注意作品的纵深性 , “我们不能光是喊口号 , 要让生活中的现实变成文学中的现实 。 而且在乡村文学中 , 我们应该注重地域性 , 要和乡村的民俗、风俗习惯、地方文化发生关系 。 ”
“我们是一个文学资源大国 , 这片大地上真的有非常多东西是可以拿来写成小说的 , 但我想 , 所谓‘个人的经验’不仅仅是说‘我经历过什么’ , 而是从此处再延伸出去 。 ”站在一个写作者的立场 , 《滇池》副主编包倬说 , “包括我们把笔下的人物放在心里 , 慢慢地滋养他 。 然后有一天你会发现 , 你写这个老张、老李 , 他可能就是你的亲人 , 也可能就是你自己 。 你和你的人物之间会产生一种理解 , 一种感情 。 我觉得我们现在的很多作品 , 似乎还不太能真正地理解人物 。 ”
打开视野 , 与时代的脉搏声声共振
对于扎根于个人经验的写作 , 《收获》编辑部副主任吴越想起了发表于《收获》长篇小说专号2016年秋冬卷的小说《西南边》 。 这是四川彝族作家冯良耗时十年写成的作品 。 故事通过讲述三对彝汉青年相互交织的爱情故事及其家庭生活 , 呈现了凉山彝族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历史变迁 。 小说发表后 , 做民族志、社会学研究的彝族青年还专门为此写了不止于文学批评的文章 。
“冯良本人是汉族和彝族结合的后代 。 对于凉山这片土地的变化 , 她有很多深入的理解 , 她的写作完全扎根于自己所处的身世背景 。 这样的作品可以跟时代产生一种共振的关系 , 我们所有的人都不可能忽视它的价值 。 ”吴越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