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来|作家阿来:文学刊物让文学“回归本位”( 三 )


阿来|作家阿来:文学刊物让文学“回归本位”
文章图片

冯良《西南边》
《散文选刊》主编葛一敏举例梁鸿的“梁庄”系列与塞壬的近作《无尘车间》 , 认为这样的作品也很好地诠释了个人经验与时代视野的关系 。 梁鸿来自梁庄 , 她的书写不仅有关河南梁庄的真实 , 也有关中国广大乡村的真实;去年春 , 塞壬主动应聘东莞一家电子工厂 , 并把在一线“卧底”近两个月的经历写成散文《无尘车间》 , 发表后引发热议 。 她们的作品 , 既与个人的经历紧密相关 , 又与时代的脉搏声声共振 。
“我觉得中国很多作家是没有时代感的 , 他们没有试图来理解这个时代 。 这就导致他所反映的时代是一种虚构层面的、想象层面的时代 。 ”《青年作家》副主编卢一萍直言 , 面对一个时代感强大的国度 , 如何反映时代确实成为作家应该思考的问题 , “但是我们似乎已经缺乏了一种思考的能力 。 我作为编辑编的这些作品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 从我自身的写作来说 , 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 ”
《中篇小说选刊》编辑部主任刘晓闽同样认为 , 在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 , 作家的个人经验如何与当下结合起来去表现这种变化是一个问题 。 “这两年 , 对人类产生最大影响的可能就是疫情 , 它已经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原来的生活秩序 。 那么在未来若干年内 , 我们能不能产生类似或者接近《失明症漫记》这样厚重深刻的作品?《失明症漫记》完全是靠作家想象的 , 写一个人突然失明了 , 接着一个传染一个 , 一群人失明 , 一个城市都失明了 。 这看起来是很荒诞的事 , 但人性的善恶在失明的世界里得到了更直观地呈现 。 ”刘晓闽说 , 作为编辑 , 这两年她也读到一些涉及到疫情的小说 , 但似乎还有些应景 , 还缺少沉淀 , “可能需要作家拥有某种时代的视野 , 有更深层的思考和表达 。 ”
《山花》特约编辑李晁称 , 就时代来说 , 它的面貌和内容也是庞杂的 , 且可能带着遮蔽性 , 事物浮在浅层的表象之中 。 如何找到时代中最攸关的部分 , 这攸关可能并非宏大的题旨 , 而是与一个个个体切身相关的困扰 , 就显得十分重要 , “我觉得将焦点对准这一部分进行书写 , 找到两者彼此融合的地方 , 是可靠的 。 ”
阿来|作家阿来:文学刊物让文学“回归本位”
文章图片

梁鸿《中国在梁庄》
文学写作 , 就是面对世界的复杂性
《山西文学》主编鲁顺民分享了自己对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文学刊物如何组稿的体会 。 他总结出了一个关键词:“复杂” 。 “脱贫攻坚 , 包括后来的乡村振兴 , 关键词都是复杂 。 我期待我们未来有关乡村振兴的组稿 , 能够把这种复杂性真正地传达出来 。 ”
谈及文学对世界复杂性的呈现 , 《当代》副主编石一枫想起了一度火热的“拆迁文学” 。 “这些年再看拆迁 , 我会想到北京最不劳而获的‘富翁’们 , 他们很有钱 , 但也受到反复的‘精神虐待’ 。 ”他说 , 因为拆迁的缘故 , 北京有些原来农村地方的乡民们一跃成为住在北京中关村附近的有钱人 , 但不断涌进中关村的IT人士、高学历人才 , 让他们觉得即使身处祖祖辈辈生活过的地方 , 自己也还是落后人群 。
“在有的家长群里 , 会有妈妈听不大懂老师说的话 。 比如老师说接下来我们要学五言绝句了 , 但这位妈妈听不懂什么是五言绝句 , 又比如老师说我们要学‘好雨知时节’了 , 这位妈妈又会问要去哪里找‘好雨知时节’ 。 ”在石一枫的观察里 , 这些乡民坐拥北大清华学子或许一生都望尘莫及的学区房 , 但他们依然是最焦虑的人群 , “中国社会有政治等级、经济等级 , 也有文化等级 。 所以 , 同样看待拆迁 , 从不同的时间、地点、立场、视角去看 , 我们会看到不一样的东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