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胡鹏:碑刻书法以求神韵为上

由中国国家画院主办的“三国两晋南北朝刻石三十品新探展”甄选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刻石书法中的三十通碑刻,摩崖、墓志、造像题记、碑铭各有其气象。摩崖雄浑博厚、大气朴拙的意味为人倾倒。
然而,因为刻石书法经过一定的时间,会受到损伤,尤其是露天的碑版、摩崖等,经过长时间的风吹日晒,腐蚀更为严重,也因此使得字迹拙重,包括笔画的不清晰也给人留有可发挥想象的空间。我们以往讨论书法,对于笔法的问题有较多的关注,但是如果希望以何种用笔方法去探讨摩崖刻石,包括一些其他碑铭、墓志、造像题记,我想这都只能是臆想。
美术馆@胡鹏:碑刻书法以求神韵为上
文章插图

《爨宝子》善拓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展出本
美术馆@胡鹏:碑刻书法以求神韵为上
文章插图

曾熙临《爨宝子碑》136cm×68cm 1917年 家属藏
骨、韵不分南北
董其昌称画分南北,阮元称书分南北,这都是从风格形式、气象出发来讨论的。对于摩崖、碑版如《石门铭》《瘗鹤铭》《铁山石颂》《爨宝子》《爨龙颜》等在气象形式上并没有南北之分,我们以往讨论这些碑版书法总求之于书写者书写时的笔法问题,寄希望于还原未凿刻时的用笔情况,其实不是不可以,但是如此折腾的意义是否很大?
美术馆@胡鹏:碑刻书法以求神韵为上
文章插图

美术馆@胡鹏:碑刻书法以求神韵为上
文章插图

瘗鹤铭善本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展出本
刻凿已经改变了原有的书写形式,或者说有些作品根本就没有毛笔书写的过程,或者只是用毛笔乃至其他工具简单描绘过一个字形,再通过刻凿者之手刻凿出来的字体。所以,欲探寻本来笔法,笔者以为意义不大,如若希望从一些摩崖、碑铭中去探寻当时的用笔是怎样的,还是去参考墨迹为好。汉魏之际的墨迹虽传世不多,但基本能反映时代的用笔特征。
美术馆@胡鹏:碑刻书法以求神韵为上
文章插图

曾熙临《瘗鹤铭》136cm×68cm1917年 家属藏
对于石刻文字的学习,应该更多的是对于气骨、神韵的把握。而气骨、神韵没有南北之分,沈曾植《海日碎金·刘融斋书概评语》曾对南北书法有过讨论,《书概》云:“北书以骨胜,南书以韵胜然,北自有北之韵,南自有南之骨也。”先生云:“实则南骨即北骨,北韵即南韵。”松生附记:“论者较则南骨多清严,北骨多重厚;南韵多和雅,北韵多俊逸。论其流别,各以类相从,南北固多相通。”北派与南派书法在形式上有一定的差别,所谓骨与韵是感觉,而不是某种确定的形态,更不在于书体或者字形的大小、笔画的粗细问题上。
美术馆@胡鹏:碑刻书法以求神韵为上
文章插图

胡小石楷书临《石门铭》 二十年代 131.5cm×33cm 胡小石故居藏
所以沈曾植就说明了“南骨即北骨,北韵即南韵”,骨与韵是不分南北的,只是字的形态有所差别,那么对于摩崖、碑铭等刻石书法与墨迹之间也只是形态的不同。然而形态的不同,尤其是刻石书法的形态,因为其刻凿与长期的风吹日晒、腐蚀的影响,呈现出丰富的变化,所以要去探求其原有的用笔形式以及笔法形态,存在很大难度,但是要讨论其意韵,则具有重要的意义。
美术馆@胡鹏:碑刻书法以求神韵为上
文章插图

《爨宝子》善拓(局部)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展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