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方伯#周文王并没有像史书记载那样获得了善终,而是被当做祭品悲惨死去( 二 )



两千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这些史料所记载的,就是周文王真实的人生经历。他的一生波澜壮阔,既为周室灭商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又为后人留下了伟大的《易经》,文治武功一时无双;他最终寿终正寝,享有93岁的高寿,其人生可谓完美。然而一段甲骨文的破译,却使长久以来的固有认识被彻底颠覆了。
周方伯#周文王并没有像史书记载那样获得了善终,而是被当做祭品悲惨死去
文章插图

1977年在陕西岐山周原,考古发掘出一块甲骨,上面刻的文字被破译后的意思是:“王祭祀大甲,册周方伯,先王保佑风调雨顺。”??翻成白话文就是:商王祭祀第四代商王“大甲”,用周方伯祭祀,先王会保佑当年风调雨顺。??这段话明确显示周方伯被用于祭祀,也就是被杀了,由于祭祀的是“大甲”,所以从年代来看,这个周方伯就是周文王。杀周文王的方式是“册”,原文中的“册”字是个象形字,意为一条条肋条骨 ,这段甲骨文的意思就是把用于祭祀的人杀死,然后剖开胸膛摆好,并显露出一条条肋骨。??所以“册周伯”就是把周文王开膛刨胸摆上祭坛。
周方伯#周文王并没有像史书记载那样获得了善终,而是被当做祭品悲惨死去
文章插图

这段阴森血腥的文字在让如今的人们惊骇的同时,却揭示了一个冰冷坚硬的铁一样的史实--周文王并没有像各种史书记载的那样获得了善终,而是被当做祭品悲惨地死去了。知道了这个结果,对周武王在伐纣时的一些行为,就容易理解了。武王在伐纣誓师时说:“予克纣,非予武, 惟朕文考无罪;纣克予,非朕文考有罪,惟予小子无良。”意思是,我如果战胜纣王,并不因为我武功强大,而是由于我父亲文王本来无罪;纣王若战胜了我,并不是我父亲有罪,而是出于我的无能。
周方伯#周文王并没有像史书记载那样获得了善终,而是被当做祭品悲惨死去
文章插图

本来这段话显得有些没来由,伐纣和父亲有没有罪何干,了解了文王被杀的结局后才能明白武王是要替父报仇,与努尔哈赤进攻明朝时宣称有“七大恨”如出一辙。按理,像周武王这样的明君圣主在取得天下后,应该宽宥被打败的对手,以向天下显示其仁德。可事实上,武王在灭商后,对殷商进行了残酷报复。《周逸书?世俘》记载:“武王乃废于纣矢恶臣人百人,伐右厥甲孝子鼎大师。伐厥四十夫,家君、鼎帅、司徒、司马,初厥于郊号。武王乃夹于南门,用俘,皆施佩衣,衣先馘入。武王在祀,太师负商王纣,县首白畤,乃以先馘入燎于周庙。 若翼日辛亥,祀于位,用籥于天位。”
周方伯#周文王并没有像史书记载那样获得了善终,而是被当做祭品悲惨死去
文章插图

这段话的意思是:武王命人将纣王的邪恶大臣百余人斩断手足,又杀掉抓获的军中小吏及守鼎官,还杀了四十个小氏族首领及他们的守鼎官。??武王主持祭祀时,太师姜尚背着悬挂商王纣首级的白旗和悬挂纣王两个妻子首级的红旗,先于割下的死鬼耳朵进入周庙,并在庙中点起了火堆,然后将这些头颅和耳朵用于祭祀。
周方伯#周文王并没有像史书记载那样获得了善终,而是被当做祭品悲惨死去
文章插图

武王的这些行动不可谓不血腥,也不可谓不恐怖,与他在历史上应有的形象相去甚远,然而为了报杀父之仇,他也顾不得这些,抡起斧钺大开杀戒。周文王被杀后用于祭祀的史实告诉后人,许多典籍对历史的记载带有很大主观性,并不一定客观真实。真实的历史事件往往因各种原因被湮没了,只有地下文物的考古发掘成果,才偶尔能使真相穿透千年历史的迷雾,重新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