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史|考古艺术史中的玉文化( 二 )


★热点:全书囊括了近年来国内考古重大考古发现中涉及的文化遗存 , 比如属于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红山文化 , 与商代同时期的三星堆遗址等 。
★稀见:现藏美国哈佛大学美术馆 ,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 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华盛顿佛利尔美术馆等海内外公私藏玉器多有涉及 。
★细节:全书以时间为线索 , 每每从不同时期玉器的细节处着眼 , 比如独特的器形解读 , 特殊时期的装饰图案等 , 并用翔实的图文材料解析文化的问题 。
★ 深度:玉器的功能既有装饰 , 又寄托观念 , 本书即通过十个问题 , 引发玉器在制作与收藏中 , 留传下来的反映不同地域与民族交流的痕迹 。
玉 , 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 经常在古诗文中出现 , 寓意美好、典雅、温润与永恒 。 它也是考古发掘中重要的器物品类 , 为确定墓主身份 , 墓葬等级以及当时的工艺水平提供重要的证据 。 苏芳淑教授在总结多年的研究中 , 尝试为读者解释如下问题:
一件玉器之所以能被选择为保存对象 , 以至世代相传 , 或用在祭祀活动 , 最终入墓陪葬 , 是否因它是拥有者民族身份的标志?或因它是某种宗教信仰神秘力量的载体?或因它只不过是不应随意舍弃的贵重物料?
比如在我国东北地区 , 代表着新石器时期红山文化的牛河梁遗址中 , 出土的玉器已经表明 , 先民对于制玉的用料与工艺有着丰富的经验与娴熟的技艺:
“……玉工尤为推崇一种黄绿或灰绿色透闪玉料 , 将其琢磨成器 , 随形圆雕 , 表面装饰简洁 , 抛光细腻温润 。 ……图像形制常常复杂多变 , 生动的写实造型与几近抽象的造型同时存在 。 ”
艺术史|考古艺术史中的玉文化
本文图片

牛河梁遗址出土的典型玉器综合图
究其原因 , 似乎人们在那时就将玉石视作珍贵的器物代代相传 。
“牛河梁的标志性玉器在现世生活礼仪中的宗教力量和象征意义 , 或许比它们在墓室中的意义更为重大;因而 , 它们会传承数代 , 直至最终入土随葬 , 它们往往可能比墓主人及墓葬本身的年代久远许多 。 这或许能帮助解释为何牛河梁地位最显赫、最富有的墓中玉器仍然匮乏的现象 。 同时 , 也使我们对玉器自身的断代有一个更宽泛的概念 , 不仅仅局限于它们实际入葬的年代 。 ”
艺术史|考古艺术史中的玉文化
本文图片

陕西延安芦山峁齐家文化仿良渚玉琮
艺术史|考古艺术史中的玉文化
本文图片

四川成都金沙遗址采集的玉石大琮
在出土的玉器中 , 宗教属性最强的莫过于上宽下窄 , 内圆外方 , 似能“绝地通天”的玉琮 。 目前在地处东南沿海的良渚文化、黄河流域中上游的齐家文化 , 甚至四川盆地的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均有发现 。 就现有的考古发掘来看 , 玉琮原属于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 , 既用于装饰 , 又参与祭祀 。 但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 , 却在东南沿海消失 , 而出现于甘肃、陕西、山西三省西北地带 。 且在西北内陆地区出土的玉琮有明显的仿制良渚玉琮的痕迹 。 而这种“仿制”玉琮一直持续至商代(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殷墟妇好墓及同时期的三星堆和金沙遗址中 。
艺术史|考古艺术史中的玉文化
本文图片

殷墟妇好墓出土商代琮形玉筒
“玉琮形制的历久不衰 , 表明人们对其神秘的过去保持着不朽的好奇 , 但这种好奇又是脆弱和随意的 , 常与其策源地的文化无太直接的联系 。 我们至今还不大能明白古老的玉琮在后世不同时空中如何延续下来 , 为何在不同时代得到不同的对待?也未能深知其背后原始社会、文化、信仰和形态学上的动因和魅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