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反曹$《三国演义》成书前,就已流行的“拥刘反曹”思想,是如何形成的

三国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从民间喜好来看,多数读者在支持、同情蜀汉的同时,亦对曹魏多有戏谑、讥讽乃至贬损。在戏剧舞台中,曹操更是常以“白脸”形象示人。
这种“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显然离不开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即《三国演义》)。正是这部古典巨著的空前成功,才让“刘备之仁”与“曹操之奸”如此深入人心。
话虽如此,在《三国演义》成书之前,民间“拥刘反曹”便早已是蔚然成风,成一时之潮流。既然如此,“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究竟是何时出现的?它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刘反曹$《三国演义》成书前,就已流行的“拥刘反曹”思想,是如何形成的
文章插图

上图_ 曹操(155年-220年)
一、《世说新语》所见之“贬曹”
明代高儒曾指出:《三国演义》成书,既曾“据正史”,亦有“采小说”。
陈寿《三国志》虽未有对曹氏歌功颂德,但也肯定了曹操的功绩,加之后世史家亦多以“魏武”“魏帝”尊称曹操,可见正史中并无明显的“贬曹”倾向。
如此一来,演义所见之“贬曹”,必出自更早的小说或话本。对《三国演义》追根溯源,便不难发现:除演义蓝本《三国志平话》之外,当属历史小说《世说新语》对其影响最为深远。
刘反曹$《三国演义》成书前,就已流行的“拥刘反曹”思想,是如何形成的
文章插图

上图_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时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
换言之,曹氏父子的不少“黑料”,其实都出自《世说新语》。这部被鲁迅先生誉为“名士底教科书”的文学巨作,对曹操、曹丕可谓是颇有意见。
此书关于“曹操”的条目,共计25条。其中4条为一笔带过,剩下21条主要条目,虽展现出了曹操之机敏,却将更多笔墨用于描绘其性格中的多疑、奸诈、残忍与放荡。
如《识鉴》第一则中,曾谈及曹操评语。桥玄称曹操为“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裴注所引《异同杂语》,许劭称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东汉末年,许劭主持“月旦评”,在士林中颇有名望。曹操得其评价,才能立马身价倍增。然而,评价之人却在此处遭到更改,岂不暗指曹操有名无实?
刘反曹$《三国演义》成书前,就已流行的“拥刘反曹”思想,是如何形成的
文章插图

上图_ 赵云(?-229年)
另外,“奸贼”二字的确不妥。“贼”是“反曹联盟”对曹操的惯用之语,如赵云口中的“国贼”、孙权口中的“老贼”,都是其敌人对曹操的仇视之语。可见《世说新语》对曹氏之贬损,已是昭然若揭。
曹丕亦是如此。在收录其事迹的7条主要条目(共计10条)中,有5条是记述他的不仁不孝与刻薄寡恩。其中,无中生有的“七步成诗”与“枣杀曹彰”可谓影响深远,曹丕也因此饱受后人诟病。
上述可见,《世说新语》的作者刘义庆,堪称是曹氏父子的“头号黑粉”。
刘反曹$《三国演义》成书前,就已流行的“拥刘反曹”思想,是如何形成的
文章插图

上图_ 魏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
二、“贬曹”思想从何而来?
刘氏所著《世说新语》,“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在文学史上拥有颇高评价。既然如此,刘义庆为何会在这样一部巨著中,对曹氏不遗余力地贬低呢?
原来,刘义庆是南朝刘宋王室出身,乃刘裕刘寄奴之侄。刘氏虽为王室,出身却很一般,陈寅恪称其为“低级士族”。是以,刘氏对正统观的“执念”不下于当年刘备。
在此情形之下,刘氏想要维护其政权的合法性,须得“承袭”汉室正统,并对曹氏“篡汉”做出抵制与批判。因此,刘裕对曹氏之僭越时常不喜,其侄儿刘义庆亦有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