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反曹$《三国演义》成书前,就已流行的“拥刘反曹”思想,是如何形成的( 二 )


刘反曹$《三国演义》成书前,就已流行的“拥刘反曹”思想,是如何形成的
文章插图

上图_ 刘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字德舆
此外,衣冠南渡,让吴地成为南朝的政治、文化中心。吴人贬低曹氏,已非一日之功,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贬曹”风气的传播。更加巧合的是,为《世说新语》作注的刘孝标,乃“汉胶东康王寄之后”,亦有抨击曹氏之“责任”。
好在,历史中的“贬曹”思想并未一以贯之。
隋唐之际,士人虽然褒刘,却鲜少贬曹。政治上,唐太宗李世民为“带头大哥”,率先向篡魏的司马氏“开炮”;而在文学作品中,诸如李白、杜甫等大诗人,在谈及曹操之时,亦多用“魏武”“魏祖”这样的敬称;其写作方向,也基本着重于曹操一统北方之功业。
然而,宋元以来,曹氏一族的形象再次跌落,且尚无转圜余地。
苏东坡《志林·怀古》记载:“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刘反曹$《三国演义》成书前,就已流行的“拥刘反曹”思想,是如何形成的
文章插图

上图_ 苏轼(1037年—1101年),世称苏东坡
至北宋年间,“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依旧存在;而在宋元交替之际,“贬曹”之说甚嚣尘上,大量出现在各类文学作品之中。
而宋元诗人对曹操的称呼,也多转变为“阿瞒”“老贼”等蔑称。李纯甫《赤壁风月笛图》中,甚至出现“老狐胆落武昌东”的语句。
注:在古代动物意象中,狐狸多为狡猾奸诈的负面象征,为世人所不喜。
那么,“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为何会在这一时期“死灰复燃”呢?
刘反曹$《三国演义》成书前,就已流行的“拥刘反曹”思想,是如何形成的
文章插图

上图_ 刘备(161年-223年)
三、“拥刘”思想的高潮
有些时候,世人“贬曹”,不在于对曹氏挖苦、嘲讽,而在于他们“拥刘”思潮的推崇。换言之,一些“路人”可能对曹氏无感,但因为他们喜爱刘氏,便只好“踩一捧一”,对曹氏进行贬损。
【 刘反曹$《三国演义》成书前,就已流行的“拥刘反曹”思想,是如何形成的】刘备于蜀汉称帝后,立国为“汉”,但后世不少史家却称其为“蜀”,可见他们对于维护刘备的正统性,没有兴趣。
但习凿齿不同,为维护汉家天下,他撰写《汉晋春秋》,以蜀汉政权为正统。自此以后,“拥刘”思想算是有了自己的“根据地”。
刘反曹$《三国演义》成书前,就已流行的“拥刘反曹”思想,是如何形成的
文章插图

上图_ 习凿齿(317年~384年,另说325年~393年、328~413年 ),字彦威,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人
宋元之前,世人虽然对刘备多有褒扬,但也鲜少对其正统进行评价。直到宋元之际,“拥刘”思潮才空前高涨。究其原因,在民族矛盾最尖锐的时期,“蜀汉正统论”反倒成为“兴汉灭胡”大业中的一道鲜明旗帜。
有宋一代,汉族(宋)与西夏、金、元等游牧民族摩擦不断。在汉民族充满危机之时,蜀汉“兴复汉室”的口号让不少文人感同身受。这如同“救命良药”般的宣言,让他们的精神感到了些许慰藉。
刘反曹$《三国演义》成书前,就已流行的“拥刘反曹”思想,是如何形成的
文章插图

上图_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
尤其是南宋,汉家朝廷偏安江南,这与当年蜀汉又有何异?
为此,朱熹化身为曹氏的“二号”黑粉,大谈“帝蜀寇魏论”,并继承《汉晋春秋》之正统观,“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得以“迈步向前”。此外,身处金元的汉人,因为心念故土却苦于现实难改,所以他们亦将“拥刘反曹”的大旗高高举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