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论坛侧记|能够呼吸的展览和期待更新的中国博物馆( 四 )


社会|论坛侧记|能够呼吸的展览和期待更新的中国博物馆
文章图片

铭心妙相展
社会|论坛侧记|能够呼吸的展览和期待更新的中国博物馆
文章图片

许潇笑女士
杭州博物馆许潇笑副馆长带来了后疫情时代下对博物馆的思考 。 许潇笑是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的系列展“当代艺术@博物馆”的总策展人 , 这个系列分别于2018年推出“女神的装备” , 2020年推出“永远有多远” , 成为中国博物馆界探索博物馆与当代艺术融合的标杆 。 “永远有多远”探讨从古代到现代和未来的人类是如何思考和追求永生 。 展览界定了不同的永生模式(现世精神追求、平行空间、高维度空间、人类本体进化)和场景(符号化、场景化、叙事性、身体到物质) , 匹配了藏品和艺术作品 。 许潇笑进一步反思了策展人支配展品的权力 , 重新强调了碎片化藏品及不可控的观众视角 , 因此在纪念杭州博物馆二十周年的“粮道山18号”计划中 , 强调了每一件文物的独特性 , 做到一物一事(史) 。 “粮道山18号”以视觉作为空间设计的唯一标准 , 以“人人都是策展人”为号召 , 通过公共艺术、娱乐项目而非单向教育的方式等吸引公众参与的方式 , 逐步建立杭州博物院的社会参与能力 。
社会|论坛侧记|能够呼吸的展览和期待更新的中国博物馆
文章图片

永远有多远展
湖南师范大学李建毛教授曾任湖南省博物馆党委书记兼副馆长 , 主持了湖南博物馆常设展“湖南人”的策展 。 在论坛报告中 , 李建毛提出 , 无论是体现在服务时间和业务范围两个维度的变化上 , 还是体现在定义修改的范围拓展上 , 博物馆都表现出回归社会现实的趋势 。 这决定着博物馆变得越来越开放 。 博物馆成为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 。 博物馆与现实结合的方式至少包括三种:一、真实记录社会发展过程;二、参与社会发展 。 以其独特视角 , 为社会发展进言献策;三、通过举办古今结合、古今对话形式(渐进式-通史展;跳跃式—古今对话)的展览启迪人、教育人 。
云冈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杭侃教授作了“翻译与理解”的报告 。 “翻译”既指专业人员对古今之间的转换 , 也指观众对翻译的理解 。 古今可以结合 , 比如以福建“土楼”民居为灵感的丹麦土楼 , 以及杭侃长期以来倡导的 , 以古今结合为根本追求的源流运动 。 “翻译”需要研究接受方 , 了解观众的特点和需要 。 他提醒 , 古今结合需要有明确定位 , 了解自己的擅长之处 , 切忌变成娱乐手段或者“自作多情” 。
社会|论坛侧记|能够呼吸的展览和期待更新的中国博物馆
文章图片

社会|论坛侧记|能够呼吸的展览和期待更新的中国博物馆
文章图片

湖南人展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姚进庄馆长以“跨界连结”为题分享多个展览的策展点滴 。 “香港印象”展出上世纪30-40年代 , 艺术家以香港风物为题的艺术创作 。 展览将绘画作品与google街景照片进行拼合和二次创作 , 这不仅仅是确认画家的取景地点 , 也是对画家获得同情式理解的方式 。 在明至清中期广东书画展“广纳百川”中 , 尝试请当代表演者“一才锣鼓”以南音演绎广东书画发展史 , 实现了非遗与遗产的无缝连接 。 “万国同风”展则借助对500余件明清外销瓷的研究和展示 , 强调跨地区融合 。
社会|论坛侧记|能够呼吸的展览和期待更新的中国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