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王$《西游记》中的“水难” | 张怡微( 二 )


《西游记》中“江流儿”故事的诞生,最早来源于中国戏曲文本,并广泛传播。同样,也是戏曲文本最早将该故事编入广义上的“西游故事”群落。目前可知最早讲述该故事的文本,是宋元南戏《陈光蕊江流和尚》。也就是说,“水难”是广义上西游故事群落中出现时间较早的故事原型。戏曲中类似的官员携妻赴任新职,遭遇水寇,于江心被杀,多年后真相大白的故事还有很多,如唐代《原化记》《乾月巽子》,或另一则话本故事改编的《白罗衫》,都曾在民间广为流传。世德堂本《西游记》把“江流儿”故事删除,只保留了一段唐僧出身的韵语,这是因为,戏曲之外的民间传说和历史典籍中,并没有确切提到陈光蕊是唐僧父亲的说法。但显而易见的是,《西游记》核心人物唐僧的故事与“水难”直接有关,这段故事里“龙王相救”的段落也是西游“水难”故事的经典范例。
龙王传说与《西游记》中的求雨故事
《西游记》中,“龙王”的情节占比非常大,他经常承担救援的工作(《西游记》中也有不好的龙王,如万圣龙王就是盗贼)。水神的存在,意味着人类对自然的不可控之力,和对控制风雨的欲望。以“魏征斩龙”传说为代表,它是隶属于《西游记》取经缘起的故事之一,讲述的是泾河龙王与术士袁天罡打赌降雨时辰,袁天罡算中后,泾河龙王为了赌赢私自改了行雨的雨量和时辰,被玉帝发现要被砍头,托梦向唐太宗求情,却还是被魏征斩首的故事。《西游记》中龙王的主要职能是司雨,也就是管理下雨,下多少滴雨却要听从玉皇大帝的严格安排,违反规定会遭遇严厉惩罚。有学者认为,中国的四海神及龙王信仰中并没有赋予龙具体的司雨职能,季羡林先生就曾提到《西游记》中的龙王故事受到了印度龙神崇拜的影响。龙王有一些特点可能也与这个来源有关,诸如宝贝多、财产多、子女多、亲戚多等等。《西游记》中只有三个重要人物有家庭——猪八戒、牛魔王、龙王。
世界文明中的龙主要有三个源流,分别是印度、西欧和中国。最近出版的《龙王的嬗变:白族水神信仰体系的人类学透视》一书中就重新梳理了中国白族(云南大理地区)水神信仰体系,给我们理解《西游记》带来很多启迪。学者赵樚在《论白族龙文化》一书中也曾提到,“白族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凡是与水有关,就必然有‘龙’的观念的出现”。这里的“水”也不只是“雨水”。明代李元阳撰文的《赵州甘雨祠记》中记载,嘉靖年间,大理多地久旱不雨。为了求雨,赵州州首去湫龙潭求雨。途中遇到一条蛇,他听人劝告拿出祭品和瓦罐,到了傍晚,赵州郡内果然大雨如注。其实,为了求雨,“龙”和蛇(小龙)也不是唯一的吉祥物,古人还曾祈求过蜥蜴、青蛙等。古代的农业生产取决于大自然的支配,古人尤其重视风调雨顺,而掌管风调雨顺的神明就显得特别有权力。
对“雨水”的共同渴望可能与中印两国农耕文明的背景有关。孙悟空曾因沿路遭遇旱灾求助,如第八十七回“凤仙郡冒天止雨 孙大圣劝善施霖”,当地居民因过失得罪了玉帝,被惩罚三年无雨可下,可见雨水最高的管理权在玉皇大帝手中。但龙王有自己的办法私藏雨点帮助孙悟空,一次是观音菩萨为灭红孩儿的三昧真火,就向龙王借了一捧海水,虽然并没有起到作用。另一次是孙悟空在朱紫国行医(朱紫国被一些学者认为位于现今印度境内)。药方中需要无根水作为药引,所以用不了河水、井水。龙王给了孙悟空两个喷嚏助力,令“文武多官并三宫六院嫔妃与三千彩女八百娇娥,一个个擎杯托盏,举碗持盘,等接甘雨”,化解了国王的忧郁症和消化疾病。《西游记》中的“水难”,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干旱缺水,神明也因这一民众内心的需求而被发明出来,成为典型的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