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智英|五百封中国“金智英”的来信:“在她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金智英|五百封中国“金智英”的来信:“在她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本文图片

《82年生的金智英》的主人公金智英从上小学到结婚生子 , 经历过校园男女生不公平对待、性骚扰、母职惩罚等一系列结构性困境 。 该书出版后在韩国引发热烈反响 , 并成为亚洲现象级畅销书 。 图为改编自该书的同名电影剧照 。 (资料图/图)
两年前 , 《82年生的金智英》中文版出版 , 成为当年的畅销书 。 当时 , 责任编辑任菲在正文最后一页空白处 , 留下过一个邮箱地址 , 向读者征集来信 。
这是受日文版《82年生的金智英》出版方筑摩书房的启发 , 后者也曾采用类似形式 , 寻找“日本金智英” 。 《82年生的金智英》是韩国作家赵南柱的一部虚构文学作品 , 1982年出生的韩国女性中 , 最常取的名字就是“金智英” 。
这个描述1982年生的女性如何在重男轻女的家庭中长大 , 又如何为了育儿离开职场 , 却受到轻视失去自己的故事 , 在全亚洲乃至欧美引发现象级讨论 。 孔刘和郑有美主演的同名电影上映后 , 金智英这个名字 , 一度成为东亚社会的性别泥沼中 , 挥之不去的女性困境的代名词 。
任菲预感 , 这本书会在中国读者心中激起涟漪和回响 , 但她期待知晓更多中国版本的细节 。 因此她写道:如果有人对金智英的经历产生共鸣 , 可以用“××年生的××”为格式署名 , 讲述自己的故事 。
书上市后的第一周 , 有一天 , 任菲随手打开邮箱 , 已有七八封邮件躺在收件箱里 。 两年来 , 编辑部陆续收到了五百多封信件 。 信的主人来自全国各地 , 从70后到00后 , 有男有女 。
几乎每个人都按照原文的要求 , 以“某某年生的某某”为格式署名 。 有人发来长长的邮件 , 也有人挑选了信纸 , 写下字迹工整娟秀的手写信 。 信的开头 , 有人亲切地称呼收信人为“智英姐” , 也有人说 , 虽然不知道你是谁 , 但你是这个世界上第一个知道这些事的人 。
【金智英|五百封中国“金智英”的来信:“在她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五百多封信件 , 包含了一个女性从出生到成为母亲后 , 在原生家庭、学校、职场、婚姻、社会中 , 可能遭遇的所有结构性困境 , 它们琐碎又具体 , 像密密麻麻编织的网 。
2007年生的阿殿 , 用了三张信纸 , 分别写下自己、母亲和奶奶三代女性的故事 。 2000年的梓涵出生在潮汕 , 每月要去宗庙里“拜老爷” 。 爷爷给她起的第一个名字也叫智英 。 妈妈嫌太普通 , 改为“梓涵”这个名字 。 “你知道吗 , 我有次去医院 , 挂号的时候我看到四个与我同名的人 。 ”
1982年出生的赵娜说 , 读完《82年生的金智英》 , 仿佛读了一遍自己的人生 。 文字展露出执笔人对生活令人惊异的细腻观察 。 1985年生的高玲玲 , 是英语老师 , 有一个8月大的女儿 。 因为疫情 , 她带着孩子在父母家居住了数月 。 同是退休工人 , 母亲独自承包了几乎所有家务劳动——她甚至一个人蹲在地上 , 把地砖间隙的金线一条条擦亮 。
收信过程中 , 任菲有一个模糊而粗浅的印象:寄信人多是来自二线以下城市 , 甚至更偏远的小城 , 他和她们 , 或许才是对金智英的故事感触更深的人群 。 “因为我觉得有机会进入一线城市 , 尤其是成了白领的这些女性 , 相对而言属于偏精英群体 , 或者有些在一线城市土生土长的人 。 因为都市里的性别观念相对而言好一点 , 大家可能没有那么深的体会 。 ”
《82年生的金智英》刚引进中国时 , 一种说法是——中国女性地位比韩国女性高得多 , 其中一项重要指标是 , 中国女性就业率显著高于同处东亚文化圈的韩国和日本 。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 , 2020年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位列全球第55位 , 与大部分发达国家和大型经济体相比都处于高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