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惠民生 丹青绘盛景

文化惠民生 丹青绘盛景(全面小康画卷)
近年来 , 文化建设硕果累累 , 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琳琅满目的文化产品 , 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 也成为美术工作者创作的不竭源泉 。 大批表现文化惠民工程的优秀美术作品 , 不但充实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 也为该题材美术创作拓宽了领域、丰富了内涵 。
深入观察
展现乡村文化新活力

在家门口欣赏戏曲剧目、观看歌舞表演、参与文艺演出……文化惠民工程的广泛开展 , 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 使多彩文艺生活延伸到基层 。 美术工作者们承续“以图记史”的传统 , 以画笔定格精彩瞬间 , 并在观察视角、刻画手法、语言选择等方面显示出艺术深度 , 促生了一批展现乡村文化新活力的优秀美术作品 。
“观众在哪里 , 戏就送到哪里 。 ”送戏下乡 , 成为不少艺术院团服务百姓、传承文化、扩大影响力的重要举措 。 王潇中国画《梨园喜入村》表现了剧团下乡演出时 , 受到村民热烈欢迎的场景 。 作品以红色为主色 , 锣鼓、灯笼与彩旗更为画面增添了喜庆热闹的气氛 , 展现出村民们高涨的文化热情 。 在草原 , 每年演出数千场的乌兰牧骑 , 延伸服务 , 为广大农牧民群众送去欢乐与温暖 。 马刚颇具写意笔调的油画《草原红色轻骑兵》、申红飙借鉴古代陶俑表现手法的雕塑《乌兰牧骑》等美术作品 , 从不同的艺术视角聚焦这支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的基层文化工作队 。 前者是一幅三联画 , 画面左、中部 , 身着盛装的队员奏起民乐、载歌载舞;画面右部 , 毡房外牧民们欢快的神情与之呼应 。 后者是一件组雕 , 创作者选取了最具特色的表演场景 , 三位队员的造型各具特色又相互呼应 , 共同演绎马头琴、蒙古长调和蒙古舞的浑融悠长之美 , 简练、质朴的造型更增添了作品的感染力 。
如今 , 村史馆、农村书屋、农村文化礼堂等公共文化空间 , 成了许多村镇最热闹的地方之一 , 人们在这里亲近历史文化、汲取知识力量、提升文明素养 。 王文鑫中国画《书香》便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草原书屋中的阅读场景 。 在富有特色的蒙古包里 , 各种书刊摆满书架 , 有的读者在书架前驻足挑选 , 有的读者沉浸在阅读的世界里怡然自乐 , 一派书香盈盈、暖意融融的景象 。 翁诞宪油画《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则表现了浙江农民的美好精神家园 。 打糍粑、写春联、舞狮子……画家将发生在农村文化礼堂的多个生活场景组合在一起 , 赋以明亮的色彩 , 表现出农村文化礼堂蓬勃的发展态势 。
在一幅幅美术作品中 , 乡村文化建设成果得到形象诠释 , 群众文化热情得到生动描绘;同时 , 也显示出美术工作者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
细构情节
描绘文化传承新气象
文化惠民工程既让百姓休闲文化生活更加精彩 , 也进一步激发了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 使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 。 不少美术工作者以传承和弘扬为己任 ,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气象记录于笔端 。
对文化传承的艺术表现 , 离不开对人物的巧妙刻画 。 在中国画领域 , 人物画创作有着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 。 自晋唐以来 , 人物画艺术极为重视有思想寄寓、有表现张力、有故事演进的情节性建构 , 这为当代美术创作提供了宝贵养分 。 何家英、张见等创作的中国画《欢乐春节》 , 便以传统工笔人物画样式 , 绘出各国人民同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的火热场景 。 作品以“中国红”为主调 , 以象征团圆的红灯笼串联三章 , 传递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尚和合”的价值理念 。 画家还以妙笔刻画了不同国度的人们一起贴年红、燃爆竹、包饺子的情景 , 突出了“欢乐春节”的主题 , 体现了共享中华文化的美好愿望 。 在油画领域 , 对光的运用是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重要手段 。 一些油画家继承这一传统 , 以光影明暗表现人们多彩的文化生活 。 张义波油画《山村的夜晚》通过全景式构图 , 以写实语言塑造了村民观赏老艺人表演皮影戏的生动情景 。 画家借由黑夜中的一束强光 , 将观者的目光聚拢于画面中心处——在油灯温暖的光照下 , 老艺人伴着鼓点乐声双手翻飞 , 男女老少专注地看着幕布 , 期待与喜悦驱散了夜的寒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