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获|书写中华民族根脉之地宝鸡的美——记连获孙犁散文奖和冰心散文奖作家胡宝林

连获|书写中华民族根脉之地宝鸡的美——记连获孙犁散文奖和冰心散文奖作家胡宝林
文章图片

第三十届东丽杯孙犁散文奖12月1日在天津揭晓 , 宝鸡日报社编辑策划部主任、青年作家胡宝林的作品《叩问青铜》一举摘得孙犁散文奖·东丽文学奖 。 这是《叩问青铜》继10月15日荣获第九届冰心散文奖提名奖之后 , 再获全国文学大奖 。 消息传出 , 各方关注的目光纷纷投向有着“青铜器之乡”美誉的宝鸡 , 投向生活在这里、深情书写宝鸡之美的胡宝林 。
连获|书写中华民族根脉之地宝鸡的美——记连获孙犁散文奖和冰心散文奖作家胡宝林
文章图片

致敬家乡 “青铜”问世
《叩问青铜》初写于2000年 , 又于2013年重写 。 之后 , 胡宝林投稿给多家报刊 , 却杳无消息 。 这篇文章与文中所写的青铜器一样 , 静静地埋藏在“地下” , 等待一双慧眼的发现 。 2019年10月 , 省作协《延河》(下半月)上 , 《叩问青铜》完成了首秀 。 直到如今 , 《叩问青铜》连获两项全国大奖 , 这件深藏多年的精品之作 , 终于擦掉身上裹着的泥土 , 发出灼灼光华 。
连获|书写中华民族根脉之地宝鸡的美——记连获孙犁散文奖和冰心散文奖作家胡宝林
文章图片

“青铜器是在对抗时光的流逝中凸显自己的价值的 , 能在时光中不老的文字才是真正的好文字 。 ”和孙犁一样既当报人又从事文学创作的胡宝林淡定地说 。
从2000年到2021年 , 这是一篇文章静度光阴的21年 , 也是一位报人作家孜孜追求的21年 。 初写这篇文章时 , 胡宝林大学毕业不久 , 在乡下教书 。 现在 , 他已投身党报工作19年 , 练就了多副笔墨 。 当采访人员时他以采写消息、通讯报道宝鸡 , 多年来共获中国报纸副刊优秀作品奖、陕西新闻奖、中国地市报新闻奖等新闻奖项30多次 , 并被评为宝鸡市优秀新闻工作者 。 进入编辑岗位后 , 10多年来 , 他在白天和夜晚编辑着新闻 , 为编好版面竭力尽智 , 认认真真做好新闻宣传的幕后工作;常年晚上加班、节假日加班 , 和同事们一起为一个个全市中心工作新闻宣传默默贡献力量 。 去年 ,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宣传工作实绩突出 , 他还被评为全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阶段性专项工作先进个人 。 当编辑 , 出去采访少了 , 他就在零零碎碎的业余时间拿起散文之笔 , 以更具温度和情感的方式继续书写宝鸡 , 传播宝鸡之美 。
连获|书写中华民族根脉之地宝鸡的美——记连获孙犁散文奖和冰心散文奖作家胡宝林
文章图片

【连获|书写中华民族根脉之地宝鸡的美——记连获孙犁散文奖和冰心散文奖作家胡宝林】 “以我的作品写下对这方土地和人的深情和敬意!”胡宝林把目光投向秦岭脚下的故乡 , 2016年出版散文集《此生此地》 。 他在中华文明的根脉之地宝鸡行走 , 探寻着古迹文脉 , 笔触不知不觉间伸向宝鸡厚重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文化……越是深入 , 他越觉得其博大、浑厚和深邃 , 而这些写作是《叩问青铜》写作的延续 , 是对宝鸡这片几千年文明浸润的土地的深情致敬 。
连获|书写中华民族根脉之地宝鸡的美——记连获孙犁散文奖和冰心散文奖作家胡宝林
文章图片

连获|书写中华民族根脉之地宝鸡的美——记连获孙犁散文奖和冰心散文奖作家胡宝林
文章图片

他在《人民日报》发表《父亲的汗水》《喜看渭河展新颜》 , 在《光明日报》发表《西府臊子面》《“黑白通吃”宝鸡面皮》《关中泡馍》 , 在《中国青年报》发表《我的国与你的家》 , 在《中国文化报》发表《读秦岭》……这些发表在大报大刊的书写宝鸡的文章 , 被《文摘报》《读者》等报刊转发 , 并被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纪检监察报等央媒的新媒体多平台多端口向国内外推广 , 产生立体化更广泛的传播效应 , 把宝鸡的山水人文、历史文化之美推介到了全国 , 让更多的人赏识宝鸡、关注宝鸡、爱上宝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