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刘芳军:律师有个文学梦 多年来笔耕不辍

大众网·海报新闻采访人员 郭九涛 黄新宇 许婉莹 滨州报道
生于1968年的刘芳军是滨州市沾化区的一位知名律师,除了律师职业,他还有个身份——散文作家。刘芳军是一个高产的作者,在担任《胶东散文年选》副主编的同时,他在三年时间内创作了七八十篇诗歌和散文作品,分别在纸媒和网络刊物上发表,出版了个人作品集《流淌在岁月里的记忆》。2021年,刘芳军加入了中国散文学会。
文学梦在热爱浪漫的少年心中萌芽
学生时代的刘芳军就对文学抱有很大的兴趣。初中的时候,教师布置诵读诗词的作业,刘芳军认为,自己对文学的热忱就是那时候培养出来的,并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作文课上,老师要求列写作提纲,生性不羁的刘芳军感觉不可思议,他写作的风格从来是思之所至,笔之所动。也许是因为如此,参加工作后的刘芳军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浪漫的散文和诗歌创作之路。
高中的刘芳军选择了理科,星期五的两节作文课是他一周中最快乐的时光,他的作文经常在课上被当做范文朗读,这对他的文学爱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高一时,学校成立了文学社,负责挑选优秀学生作文,共有八个学生编委,刘芳军就是其中之一,在文学社的时间里,刘芳军如鱼得水,徜徉在文学的海洋里。
上了大学后,刘芳军有更多时间可以用于阅读。“大学时候上午上课,下午是不上的,我就用这段时间阅读世界古典名著。”刘芳军说,“其中红楼梦我读了三遍,光笔记就记了两本。”那段时间,学校桃李文学社创刊号印发,其中就刊载了刘芳军的诗歌。
很快,刘芳军迎来了自己的初恋。少年心事总是诗,他在黑板上为自己的初恋创作诗歌,同学们不知道这首诗是写给谁,刘芳军心中一清二楚。“那时候我写诗作为情书,每天写一篇,写了有足足一本。”刘芳军说。
学生时代的刘芳军,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挖空心思徜徉在自己热爱的文学海洋里。
母爱和乡愁是刘芳军创作的主题
毕业后,刘芳军最初的职业是英语教师,后来改行做了律师。繁忙的工作和家庭事务占据了他大部分时间,曾经写出优美诗歌的笔被搁置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专业论文。“18年之前,我再没有进行文学创作。”刘芳军回忆说。
促使他重新拿起笔的是2018年一次出差的旅途。在高铁上,刘芳军动笔写下了关于自己的母亲的文章。“我妈是个农村妇女,没有文化。我在文章里写了两件事,一个是初中时候不让我看电影,晚上走夜路送我回学校,二是每天打电话叫我回家吃饭。可能大家都有对母亲同样的感情,这篇文章发出去后引起了共鸣。”自己的散文获得了大众认可,这打开了刘芳军创作的闸门,让他回想起了关于创作的初心和情怀。
刘芳军的笔下,横跨沾化区的徒骇河童年时洗澡捉螃蟹的回忆,夜空如水的星河有奶奶讲过的故事,村口的牌坊记录着归家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在北京度过的春节让他回想起了儿时满嘴的糖香和人情味的烟火气。
刘芳军的散文取材于生活中不经意的细枝末节,他擅长以情动人,用接地气的语言,叙说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想。出差时候看到的东西、童年的经历、别人讲的故事,都是刘芳军散文的素材。他的叙事并不煽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叙说寻常二三事,他讲得平淡,读者们却沉寂其中,不可自拔。
刘芳军说:“我创作是很快的。构思要想很长时间,但是下起笔来写得很快,大约一个多小时就能完成一篇。”
刘芳军还有个特点,他工作日从不动笔,只是构思,只有在周末或节假日才会将平常的想法信手拈来。偶尔在出差路上,刘芳军随手在扉页或者便签上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