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清&林炎课传奇——从农民到书法家( 三 )


华清&林炎课传奇——从农民到书法家
文章插图

他的挚友如郭笃士、黄志、释弘榕皆志趣高尚,彼此相知相惜。他与郭老相识较早,郭老长他近二十岁,对郭老非常尊重,谊在师友之间。俗语云:患难见真情。郭老有一段时间遭遇困厄,常过访华清茶园,后生给郭老泡茶时,课公嘱咐一定要鞠躬双手呈上,敬重有加。黄老与课公同为锡场人,又曾共事于揭阳文化馆,趣味相投,情同手足。黄老对课公的人品书艺十分推崇,尝与晚辈言,以课公的水平,若居要位,定享大名。课公亦十分推崇敬重黄老,他的学生多随黄老习画,一扫文人相轻之陋习。弘榕大师,自幼向道,弃绝名利,曾为汕头巨峰寺住持,一代诗僧圆彻法师有诗赠之曰:“达濠珠浦矗奇峰,胜景天然着梵宫。叠石辟岩传智祖,依山筑室有弘榕。凭高观海云生袂,宴坐忘机念已空。月冷宵深人不寐,有怀浩渺许谁同。”(原载1999年释圆彻《微尘集》)后又主持兴建广福禅寺、白石禅寺,弘法度生,利乐有情。大师与课公为同乡,总角之交,相知颇深,课公在民歌中称其“心胸慈祥,与佛有缘”。大师兴建的寺庙,匾额楹联多出自课公手笔。2013年课公辞世,大师不顾望九高龄,亲自到华清扶柩送行,其与课公之高谊可见一斑。
华清&林炎课传奇——从农民到书法家
文章插图

门生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亦自觉做有益社会大众之事,传承书艺,助力精神文明建设。八十年代传统文化复苏,书法热方兴未艾,拜师求学与索书者与日俱增,纷至沓来,课公从不拒之门外,也不计报酬,尽量满足大家的愿望,并义务举办了十余期书法讲座,培养了一大批书法新秀。青年书法篆刻家徐继新先生习书即启蒙于课公,曾言“八九十年代的学习资源比较匮乏,在这方面的老师也是稀缺的,我的祖舅父林炎课先生,是咱们揭阳老一辈的书法家,人称农民书法家,先生是我的启蒙老师,他一开始引导我临摹柳公权的楷书,当我临摹一定量的时候,就骑着自行车到华清,让先生批正指点。”少时亲近课公的青年学者吴智鹏先生回忆当时的情景道:“有拜师求学者,林老悉数招至家中,让大家群学切磋,昔时的深巷陋室俨然成书法学校;遇家境贫寒者,便赠送笔墨字帖;为人作书则不计报酬。”1983年汕头举办书画展览,课公的儿子、女儿、女婿皆有作品参展,一时传为佳话,《南方日报》以“墨香飘溢一田家”为题对他的事迹进行报导。他因此受到揭阳县政府的表彰,被评为全县八户文明户之一,光荣地出席广东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1985年《揭阳县志》将他与郭笃士、林受益等六人列为解放后书法成就较高的代表书家。1998年又被揭阳市文联评为“揭阳市十大书法之家”,可谓实至名归。然而,面对荣誉嘉奖,课公始终这样定位自己:“我是农民,居于农村,我的书法艺术应该服务于农村。”他言行合一,说到做到,不忘根,不忘本,不做作,人品道德在乡间有口皆碑。
华清&林炎课传奇——从农民到书法家
文章插图

(前排右起第五位为林炎课先生)
字如其人,书法乃人,书品即人品。故其书“古雅质朴,清劲绝俗”(张爱国教授语),邑中同道评价极高,兹于结尾处引用几则,以为拙文增辉:
德艺双馨,高山仰止。——胡天民
书风人品相映生辉。——陈鸿辉
一生清风明月,四壁名绘法书。——许集厚
清奇古朴,苍老自然。——陈泽青
余十二岁开始接触炎课书家,目睹耳听,知先生传奇人生,尤其于书如醉如痴,几十年如一日,在研田里勤耕力作,日积月累,在二王、庭坚处获益颇丰,硕果累累,是我辈楷模也。先生为人处世,谦和平易,尤其对上门索书者从不计较报酬,成人美事,艺播四海,盛德昭彰,堪载史册。——姚隆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