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钢铁之城匹兹堡的孤独男孩 , 到流连于纽约名利场的艺术明星 , 安迪·沃霍尔的名字与“波普艺术”相伴 , 那么上个世纪的波普艺术风格 , 究竟是停留在过去成为艺术史中的一个章节 , 还是在持续不断地在当下依然发挥着影响?如果我们用当代的问题去询问它的回答 , 它会有效地做出回应吗?
结合在上海展出的“成为安迪·沃霍尔” , 上海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前不久联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三联中读 , 围绕“大波普:生活与思想的越野”这一主题 , 就艺术与生活、思想的关系展开了一系列对话 。
文章图片
“成为安迪·沃霍尔”《神话系列》 , 展览现场 , 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只做理论的探索 , 而没有对生活的理解 , 理论就会变得空洞和过时 。 而当代艺术发展的观念化趋势 , 也需要有更多基于人类理性进行的研究 。 基于这两个维度 , 这是作为实践者的艺术机构和作为注释者的学院想要在这场“成为安迪·沃霍尔”的展览契机下探询的问题 。 并认为波普应该不仅仅是一个结果 , 而更应该关注其中的过程 。
文章图片
“大波普:生活与思想的越野”对话现场
中国波普与波普中国
关于波普的历史以及在中国的发端 , 由作家陈冠中在论坛的开场讲座“中国波普与波普中国”中进行了一个简明扼要的叙述 。 陈冠中认为 , 我们如果将波普简单的视为一种艺术流派实际上忽略了其深厚的流行文化背景 。 正如90年代的一本出版物《中国波普》的内容 , 它更多是市井的大众文化 , 还没有和艺术扯上关系 , 更遑论日后的中国政治波普了 。 而波普艺术其流行文化的出身 , 一开始在美国并非主流审美 , 而是作为一种受精英文化鄙夷的风格 , 作为当时大行其道的抽象表现主义的反面教材而存在的 。 这使得波普成为了一种颠覆精英美学的工具而开始在非主流艺术界扩散开来:波普来源于流行文化 , 当时却并不流行 。 也正因这种反对主流美学的颠覆性 , 波普艺术被划归到了“新达达主义”之中 。 当我们深入到波普艺术的过程之中 , 我们对于“政治波普”的诞生也许会多一层认识:与西方消费主义大众文化中的盛行一致 , 在前苏联与90年代的中国 , 政治图像不也正是大众生活的一部分吗?
文章图片
艺术家王广义作为当事人 , 对“中国政治波普”或许最有发言权 。 然而他的叙述却揭示了一个艺术史当中非常重要的现象 。 “艺术家工作时候 , 他甚至不大清楚自己做的这件事情是什么或者意味着什么 。 ”实际上 , “中国政治波普”这一命名的提出 , 来自于艺术批评家栗宪庭 。 王广义认为 , 艺术家无立场 , 作品才有阐释的空间 。 “我如果有立场的话 , 那么我做的东西就是可疑的;我无立场的话 , 那你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 ”这种自由让波普在当下仍能存在想象的空间 。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袁新则提到了看待波普需要避免的一种时代倒置的错误 。 流行文化对艺术家来说是一种媒介 , 他们用以理解和表达这个社会 。 我们现在或许认为消费主义是负面的、需要批判的 , 但在那个时代 , 大工业生产下的消费繁荣恰恰是那个时代先进的东西 , 而不是落后的东西 。 它“代表了那个时代发展的方向 , 甚至就是未来社会人们心中美好的世界 。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 波普艺术呼应了工业消费社会的发展 。 它试图用艺术的方式去表达出这么一个时代 。 ”
- 贝壳|【贝壳成都资讯】居住服务者为职业发展而来,渴求社会尊重
- 上流社会@美国最伟大的插画家,记录了上流社会的男男女女纸醉金迷的情景
- 云南省图书馆&(文化)云南:社会力量助力古籍普查与保护
- 情满四合院$话剧《簋街》:京城美食地标里的烟火人生与社会变迁
- 话剧|话剧《簋街》:京城美食地标里的烟火人生与社会变迁
- 批判#19世纪到20世纪20年代,英法美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与当时社会形态
- 应届毕业生|初入社会的毕业生要求工资8千,老员工不服气,老板做法很解气
- 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印记冬奥——大众篆刻作品展”在京开幕 为冬奥营造浓厚社会氛围
- 仁者爱人!孔子与老子是对立还是统一?一个服务社会秩序,一个服务内心秩序
- 浙商银行@责任耀齐鲁社会责任榜出炉,29家金融企业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