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圆桌|波普艺术是否仍在影响当下( 二 )


袁新认为 , 波普艺术最革命性的是它回到了大众的维度 。 它打破了自启蒙运动以来艺术精英化而跟人民大众相脱离的状态 , 把作为一种技艺的、作为日常生活的艺术 , 重新带回到群众中来 。 同时它来源于艺术家对现状的反思、对现代社会的逻辑深层次地梳理 , 从而重新构建出艺术主体 , 将大众纳为参与者 , 进入到艺术作品的创作中 。 “波普对传统的体制、一些成规进行了反思 , 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 , 真正建立起我们对这个世界的判断和看法 。 ”
社会|圆桌|波普艺术是否仍在影响当下
文章图片

安迪·沃霍尔设计的邦威特百货香水橱窗展示
辩证的波普
第二场对话从安迪·沃霍尔译者寇淮禹关于波普“民主性”的演讲中展开 , 延续了对波普“大众性”的讨论 。 寇淮禹认为 , 沃霍尔童年的家境及身体情况 , 让他觉得与周围的人群格格不入 , 但他却离美国大众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并不遥远 。 他们可以吃同样的巧克力 , 听着同样的故事 。 在这里 , 沃霍尔找到了属于他自己的位置 , 而同时这也是其他美国人的世界 。 这或许是沃霍尔用批量化生产的商品和流行文化偶像来进行他的艺术创作的原因之一 。
从这个视角我们不难理解波普中民主或者平等的含义 , 它让人们对于生活中习以为常、视而不见的商品形象 , 从此树立起不一样的欣赏眼光 。 与此同时 , 波普将艺术殿堂里的精英文化 , 下降到了老妪能解的程度 , 将艺术欣赏的权利带给了普罗大众 。 寇淮禹认为 , 波普带来了思想上的解放 , 它鼓励人们尝试去做所有的事 , 而不必待在一个领域里 , 这就是为什么沃霍尔踏足了音乐圈、摄影、电影写作、办杂志、电视制作等众多领域 , 并有所建树 。
社会|圆桌|波普艺术是否仍在影响当下
文章图片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张献民从影像展的角度来进行来说明 。 展览中的影像 , 比如“成为安迪·沃霍尔”展厅里的放映 , 就比剧院里的放映更加“波普” , 剧院的放映带有一种强制性 , 观众进来需要看完全程才能得到完整的体验 。 而在展厅里 , 观众可以任意决定观看的时长 。 在策展方面 , 展厅将剧院中对时间、对播放顺序的线性安排 , 转置成为空间的安排 , 从而让观看两分钟的人 , 与观看两个小时的人达到平等的效果 。 由此在传播环境上 , 波普影像形成了一种时间平等的概念 。
关于沃霍尔的影像 , 张献民还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解释:在古典艺术的时代 , 我们留下来的只是艺术家的对象 , 是创作的结果 , 但安迪沃霍尔呈现的是作者的视角 。 他通过对对象长时间而毫无目的的拍摄 , 开创性遮蔽掉了创作的结果 , 而把创作过程完整呈现出来 , 这个是《试镜》系列等影像的意义 。
波普的影响如此积极 , 是不是代表中国艺术界就应该对其全盘接受呢?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朱青生表达了不一样的看法 , 他从中国当代艺术史教学的角度来回答了为什么当时选择了博伊斯 , 而没有选择沃霍尔 , 作为教学的标杆和超越的台阶 。
朱青生认为 , 沃霍尔表面上是在做流行文化 , 但他却利用流行文化达到了对它的超越 。 沃霍尔用消费主义对消费主义自身进行了否定和解构 , 利用流行文化和其中人的物化和丧失 , 用自我显现和自我否定的方式 , 完成了自身精神的超越 。 这也是波普艺术跟流行文化之间巨大的区别 。 但对于当时的中国当代艺术来说 , 它主要反省的不是资本主义社会 , 当时中国也没有发达的资本环境 , 和今天的情况完全不一样 。 朱青生指出当时中国艺术界的主要问题 , 不是模仿和学习 , 而是要超越安迪·沃霍尔和博伊斯 。 “中国改革开放主要的任务是使中国人在精神上不再成为西方的一个模仿者 , 而是整个世界的开拓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