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季羡林:对于散文,我有偏爱,又有偏见丨写作课

散文|季羡林:对于散文,我有偏爱,又有偏见丨写作课
本文图片

漫 谈 散 文
季羡林
对于散文 , 我有偏爱 , 又有偏见 。 为什么有偏爱呢?我觉得在各种文学体裁中 , 散文最能得心应手 , 灵活圆通 。 而偏见又何来呢?我对散文的看法和写法不同于绝大多数的人而已 。
我没有读过《文学概论》一类的书籍 , 我不知道 , 专家们怎样界定散文的内涵和外延 。 我个人觉得 , “散文”这个词儿是颇为模糊的 。 最广义的散文 , 指与诗歌对立的一种不用韵又没有节奏的文体 。 再窄狭一点 , 就是指与骈文相对的 , 不用四六体的文体 。 更窄狭一点 , 就是指与随笔、小品文、杂文等名称混用的一种出现比较晚的文体 。 英文称这为essay , familiar essay , 法文叫essai , 德文是Essay , 显然是一个字 。 但是这些洋字也消除不了我的困惑 。 查一查字典 , 译法有多种 。 法国蒙田的Essai , 中国译为“随笔” , 英国的familiar essay译为“散文”或“随笔” , 或“小品文” 。 中国明末的公安派或竟陵派的散文 , 过去则多称之为“小品” 。 我堕入了五里雾中 。
子曰:“必也正名乎!”这个名 , 我正不了 。 我只好“王顾左右而言他” 。 中国是世界上散文第一大国 , 这决不是“王婆卖瓜” , 是必须承认的事实 , 在西欧和亚洲国家中 , 情况也有分歧 。 英国散文名家辈出 , 灿若列星 。 德国则相形见绌 , 散文家寥若晨星 。 印度古代 , 说理的散文是有的 , 抒情的则如凤毛麟角 。 世上万事万物有果必有因 。 这种情况的原因何在呢?我一时还说不清楚 , 只能说 , 这与民族性颇有关联 。 再进一步 , 我就穷辞了 。
这且不去管它 , 我只谈我们这个散文大国的情况 , 而且重点放在眼前的情况上 。 在文学范围内 , 改文言为白话 , 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 七十多年以来 , 中国文学创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 但是 , 据我个人的看法 , 各种体裁间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 。 小说 , 包括长篇、中篇和短篇 , 以及戏剧 , 在形式上完全西化了 。 这是福?是祸?我还没见到有专家讨论过 。 我个人的看法是 , 现在的长篇小说的形式 , 很难说较之中国古典长篇小说有什么优越之处 。 戏剧亦然 , 不必具论 。 至于新诗 , 我则认为是一个失败 。 至今人们对诗也没能找到一个形式 。 既然叫诗 , 则必有诗的形式 , 否则可另立专名 , 何必叫诗?在专家们眼中 , 我这种对诗的见解只能算是幼儿园的水平 , 太平淡低下了 。 然而我却认为 , 真理往往就存在于平淡低下中 。 你们那些恍兮惚兮高深玄妙的理论“只堪自怡悦” , 对于我却是“只等秋风过耳边”了 。
这些先不去讲它 , 只谈散文 。 简短截说 , 我认为“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文坛上最成功的是白话散文 。 个中原因并不难揣摩 。 中国有悠久雄厚的散文写作传统 , 所谓经、史、子、集四库中都有极为优秀的散文 , 为世界上任何国家所无法攀比 。 散文又没有固定的形式 。 于是作者如林 , 佳作如云 , 有如八仙过海 , 各显神通 。 旧日士子能背诵几十篇上百篇散文者 , 并非罕事 , 实如家常便饭 。 “五四”以后 , 只需将文言改为白话 , 或抒情 , 或叙事 , 稍有文采 , 便成佳作 。 窃以为 , 散文之所以能独步文坛 , 良有以也 。
但是 , 白话散文的创作有没有问题呢?有的 。 或者甚至可以说 , 还不少 。 常读到一些散文家的论调 , 说什么:“散文的窍诀就在一个‘散’字 。 ”“散”字 , 松松散散之谓也 。 又有人说:“随笔的关键就在一个‘随’字 。 ”“随”者 , 随随便便之谓也 。 他们的意思非常清楚:写散文随笔 , 可以随便写来 , 愿意怎样写 , 就怎样写 。 愿意下笔就下笔;愿意收住就收住 。 不用构思 , 不用推敲 。 有些作者自己有时也感到单调与贫乏 , 想弄点新鲜花样 , 但由于腹笥贫瘠 , 读书不多 , 于是就生造词汇 , 生造句法 , 企图以标新立异来济自己的贫乏 。 结果往往是 , 虽然自我感觉良好 , 可是读者偏不买你的账 , 奈之何哉!读这样的散文 , 就好像吃搀上沙子的米饭 , 吐又吐不出 , 咽又咽不下 , 进退两难 , 啼笑皆非 。 你千万不要以为这样的文章没有市场 , 正相反 , 很多这样的文章堂而皇之地刊登在全国性的报刊上 。 我回天无力 , 只有徒唤奈何了 。